叶嘉莹传记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诗意是一种缓慢的“烧脑”(6)

2024-06-17 来源:飞速影视
但副导演沈祎提醒道,这也完全可以理解为与叶嘉莹、顾随毫不相干的两位后来人,在多年之后重读他们的诗词,在词中寻找自己的感受。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能从一首词中窥见自己,这可能也是诗歌本身隽永的魅力。
叶嘉莹曾提到,自己在五十年代生活最艰难时期,是王安石《拟寒山拾得》中的一句“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犹如当头棒喝,让她猛然惊醒,意识到人世间的因缘、业缘和遇合都各有因果,于是她决定坦然承受,不再计较。时隔多年,她再去查这首诗,才发现当时是自己的误读,王安石的原句为“众生造众恶”,但这全然无改她从诗歌中获得的慰藉。

叶嘉莹传记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诗意是一种缓慢的“烧脑”


“你是否曾在叶先生的某首诗中看见过自己?”我问导演陈传兴这个问题,他迟疑了一下,给出了《向晚二首》这个答案:
向晚幽林独自寻,枝头落日隐余金。
渐看飞鸟归巢尽,谁与安排去住心。
花飞早识春难驻,梦破从无踪可寻。
漫向天涯悲老大,余生何地惜余阴。
这两首诗作于1978年,在电影中亦有出现。彼时身居加拿大的叶嘉莹向国家教委写了一封信,申请回祖国教书,但尚未收到回复,去留未定。散步时的归鸟激起了她无尽的思乡之情,想到自己年过半百却不知何时才能归乡,她写下了这两首绝句。
而陈传兴曾留学海外多年,在法国的第十年,他必须要作出决定,是留在国外,还是回到台湾。最后,他选择回到故土,因此对于叶嘉莹的感受,他可谓心有戚戚。
诗词带来的强烈共鸣,可能正是《掬水月在手》与一切诗歌的魅力。
所谓诗意,是慢节奏的“烧脑”
尽管有这样的亲近与共情,真正“看懂”《掬水月在手》却并不容易。
长达两个小时的电影看似云淡风轻,叶嘉莹的讲述也始终笑盈盈、慢悠悠。尽管她的人生远非如此波澜不惊。但即使提到女儿女婿的车祸,叶嘉莹也是淡而化之。

叶嘉莹传记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诗意是一种缓慢的“烧脑”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