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是春秋时期的“联合国”?(2)

2024-06-17 来源:飞速影视
戚城,位于河南濮阳市城区。在春秋战国之际,戚城时而归晋,时而附卫,直接威胁着周边一些小国的安全。因此,许多诸侯国来这里会盟谈判。《春秋》《左传》中40余次提到戚城,而记载最多的则是诸侯频频来这里会盟的情景。据文献记载,从公元前626年到公元前531年不足百年的时间,诸侯在卫国会盟14次,其中有7次是在戚城举行,参加会盟的有卫、晋、宋、鲁、陈、郑、齐、曹、邾、藤、薛、吴、曾、莒等15国。因此,戚城被誉为春秋时期的“小联合国”。
戚城会盟台已走过了千年风风雨雨,如今静静地蜷缩在颓废的古城墙下,春日的暖阳怜悯地抚慰着它残缺的身躯,像是一位风烛残年的孤寡老人,固执的守在那里,无奈、无助地注视着游人……
诸侯为什么要会盟
古人的会盟,颇像今天召开的各国首脑峰会。按当时的规矩,只有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有了不谐之处的时候,才召集会盟。
会盟是我国古代一项严肃的政治兼原始宗教信仰活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充满神话色彩的上古洪荒时代。有学者从甲骨文与古文献推测,“会”与“盟”曾经是分离的,“会”原是一种古老的器皿,后来变成了部落联盟定期聚会议事的符号;而“盟”字,本就是“明”与“血”组合而成的会意字,比如“歃血为盟”,可以看出上古时期的会盟除了议事,还要举行神秘的仪式,也许是古人想要借助某种玄幻的力量达到结盟的目的。

濮阳是春秋时期的“联合国”?


(民权葵丘会盟台遗址)
会盟盛行于春秋时期。一些小国为了抵御大国入侵,联合作战,一些大国利用自己的实力和影响,胁迫其他小国加入自己的阵营,都要举行会盟。仅《春秋》所记的242年间,会盟就达200次之多。
会盟前先由主盟国征会,商定时间、地点,然后通知有关诸侯国参加。选择会盟的地点,即要保证与会人员的安全,又要考虑到交通方便。会盟时,由主盟人按照列国或参加人员身份排序,拟定盟书。会盟时要先挖一个坑,把祭祀用的牛、羊等牺牲在坑边宰杀,割下左耳,放在朱盘里,取一些牲血盛在玉敦中,一部分用于书写盟书,另一部分献给盟主。盟主宣读完盟约,将血抹在唇边,其他与会者依次而为,称为歃血。盟书一式两份,所约定的内容,成为会盟者共同遵守的原则与行动准则。正本与被宰杀的牲畜一起埋入坑中,副本则由参加盟会的诸侯带回本国。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