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内战》叫《报道美国内战》或许更贴切

2024-06-17 来源:飞速影视
作者:董 铭
虽然片名是《美国内战(Civil War)》,但实际上这部影片中并没有展现出战争的全貌,甚至没有足够的信息解释战争的起因、立场和诉求。长达109分钟的剧情更像是一部公路片,跟随战地记者的镜头去记录陷入战火的美国社会。虽然真实可感,残酷,甚至荒诞,但终归还是落得个“这有意义吗”的无力感。
并非战争大片仅限于巷战级规模
对于那些期望看到战争大片的观众来说,调整预期更为必要,或者片名干脆叫做《报道美国内战》《美国内战中的战地记者》,反而显得更贴切些。克斯汀·邓斯特在片中饰演资深战地记者李·史密斯,以她为代表的记者小分队,在动荡的美国一路驱车,前往首都华盛顿特区,目的是要采访到总统,获取独家新闻和照片,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全片只有最后的叛军攻陷华盛顿,打下白宫,活捉总统算是最激烈的交战场面——但也仅限于巷战级规模。至于叛军是如何一路推进各州,政府军又是如何战败投降的大场面,导演亚历克斯·加兰并没有去展现。观众只能从对白的只言片语中得知:叛军是来自于加利福尼亚和得克萨斯两个州的联军。这个设定本身就有着微妙的政治考量,但主创也不打算去解读,更多的还是关注几位主演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心路。
当然,这部《美国内战》之所以没有拍成战争大片,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制作成本所限。虽说是A24公司迄今为止最大的投资,但5000万美元的预算在好莱坞也就相当于中等成本的独立制作。这也难怪被《时代》杂志调侃为“一部B级片”。对于曾打造出《别让我走》《机械姬》和《湮灭》的亚历克斯·加兰来说,这位编剧出身的英国人,强项本就不在战场的大场面,他更着意的还是独特的立意和视角。在这部新作中,加兰就是用电影镜头来拟合新闻报道,称颂以李为代表的老派战地记者,但同时又抛开了战争的正义性,不着善恶地聚焦人性和专业性,最后落到了有关“新闻报道本质”的反思。这种模糊的立场对于主流观众来说,其实是一种挑战。
记录真相真的比生命更重要吗?
正如传奇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的那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美国内战》里的记者四人组全程都在践行这句座右铭。无论是街头骚乱、狙击还是攻坚,他们都几乎把自己编入了作战部队,像士兵一样勇敢地冲在一线,区别只在于别人手里是枪,他们端的是相机。在这种把快门按得像扳机似的节奏里,李和年轻的杰西的确抓拍到了足以获得普利策奖的照片。但随着事态的发展,他们也陷入困惑:“记录真相真的比保护生命更重要吗?”关于这一点,新闻摄影史上并非没有争议,像卡帕那样“战死沙场”固然值得敬佩,但真要是只顾着拍照而不去救人,也是有违最基本的人道主义的。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