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题材影视剧:主流价值引领取代焦虑心态宣泄(2)

2024-06-17 来源:飞速影视
主流价值引领应取代焦虑心态宣泄
青少年题材影视剧数量多了,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些作品出现了内容空心化、风格轻浅化的倾向,原本针对青少年人生规划和心灵成长问题的深度探讨被成人社会不同阶层面对教育现状时困惑心态的描写和焦虑情绪的宣泄所取代,更有甚者将孩子当成了大人感情纠葛和利益纷争故事中的背景和符号。
让我们从下往上来梳理:纯粹针对“小观众”的影视剧,为了吸引目标受众的眼球,实现逗乐孩子的目的,多选用悬浮于现实之上的魔法、玄幻表现手法,追求热闹欢快的戏剧效果,从而回避对价值观问题的文化观照和成长教育课题的深度开掘。而部分聚焦留守儿童、问题少年等特殊群体的作品往往以题材为噱头,为了获得更多关注给自己披上一层观众易感兴趣的话题外衣,看似内涵深刻,实则肤浅表面。另一部分青少年题材作品虽然表面上聚焦成长话题,展现家长人到中年时对孩子教育的感悟,实际上却是“旧瓶装新酒”,借青少年成长的线索延续对婆媳剧、职场剧或情感剧类型的书写。这种作品的剧情设置都为所要呈现的成人故事让路,虽然有“小演员”参演,却只发挥了背景板的功能,老师或者长辈在其成长历程中也很少发挥教化引导的作用,从而使作品失却了该有的厚重底色。
凡此种种,都属于伪现实主义,由于制作成熟,话题时尚,所以更具欺骗性和迷惑性。

青少年题材影视剧:主流价值引领取代焦虑心态宣泄


电影《青春派》剧照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让一种焦虑、怀旧、颓废的情绪滋长蔓延,使青少年题材走入了另一个创作窄巷——对诸如留学、早恋、高考等话题的过度消费。像《匆匆那年》《何以笙箫默》《李雷和韩梅梅》《同桌的你》等青春爱情片的创作者善于借用类型样式的情节套路,虽然保证了一定的戏剧性和观赏性,却很难向社会和生活的纵深处开掘,使所呈现的青少年人物形象与时代发展的洪流隔绝开来,形成一个精神孤岛。作品碰触不到当下青少年生活的本质,只得流于平庸和浮泛,很难在“小观众”中引发大范围的心灵共鸣,充当中年观众矫情时凭吊逝去青春的挽歌。特别是像去年以“少女电影”面目出现的《我心雀跃》,试图展现女高中生的青春期故事,却将“半熟少女”暗恋男老师的情感生活作为奇观展示出来,格调不高。总而言之,当下创作者如果找不准青少年题材的坐标,就很难脚踏实地地在青少年的成长路上寻找到针对这个特定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故事,只得通过话题炒作、情绪渲染等外在包装掩饰作品在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等主题开掘方面存在的内在不足,“教育”和“成长”成为一种名义。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