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商都的秘密藏不住了!十三行出现在广州的原因竟是……(2)

2024-06-17 来源:飞速影视
与国外史料相验证,明嘉靖版《广东通志》中记载,“正德中,始有夷人私筑室于湾澳者,以便交易;每房一间,更替价至数百金。嘉靖三十五年,海道副使汪柏乃立客纲、客纪,及广人及徽、泉等商为之。”书中认为,这里的“客纲、客纪”正是与外商打交道的一种官方管控的中介组织形式。
也是在明嘉靖三十二年(1533年)前后,明朝政府首度允许非朝贡国家葡萄牙在浪白澳(含三乡岛乃至横琴岛等珠海属地)、澳门以及中国当时最大的港口——广州进行贸易,自此形成了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的要地,而澳门则成了十三行的外港。到了1577年,葡萄牙人获准居留澳门,此时的广州市场已经开放,作为十三行的前身,在海珠石周围展开的东西方贸易已然成熟。据此,谭元亨将这一年称为十三行的起始。
□ 因何得名?来自闽南已成历史概念
“过去说‘十三行’,要么就是地名,要么是十三个行商,要么就是一种制度,围绕‘十三行’这一名称就有十几种说法。”因此,谭元亨在书中梳理解释了“十三行”之名的由来。
从追溯明朝对外贸易出发,谭元亨提出“十三行”之名来自福建漳州月港。在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朝实施了相当严厉的海禁。在葡萄牙人在“租借”澳门之前,一直在福建、浙江一带辗转往复,传教、经商,寻找落脚之地,当时他们已经在闽浙一带有了商贸基地。这一时期的贸易并不被明朝所承认,即为沿海走私贸易。而月港正是那个走私贸易中心,在月港进行的走私贸易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就开始了,比广州在海珠石上“准贩东西洋”要早上一百多年。
而“十三行”一词,在月港时就有了。书中援引的研究中显示,明代中叶,月港已设有“洋市”。月港的7个街市散布数万商家,分别经营珠宝、棉布、瓷器、丝绸、箍(豆饼)、铸鼎、糖、丝线、鱼、纸、茶、造船等13种行业。至今,月港古街上还有商行数十家,如豆饼行、米行、药材行等。月港所在的海澄镇里还保留这一些旧地名,如铸鼎巷、鱼市、十三行等。广州十三行首富潘家,最早也是在月港打拼。
通过在福建漳州、泉州等地的实地走访,谭元亨相信,广州十三行与早先月港的“职能”一脉相承,而作为闽南人传统称呼中的“十三行”,也是自月港至广州承袭而来的。它是专称一个行业、一种职能,即明清对外贸易特有的机制与行当。其意义超越地域名、商馆数之名、资本集团之名以及制度名,而是历史之名,是传统的延续。

千年商都的秘密藏不住了!十三行出现在广州的原因竟是……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