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十三行”起源综论

2024-06-17 来源:飞速影视
清初推行海禁政策,尤其采取了极为残酷的沿海迁界措施,几乎断绝了中外正常贸易和商业活动。清初的禁海主要实施于顺治年间(1644-1661年)和康熙收复台湾之前(1683年),在这期间,多次颁布私人出海禁令,甚至实施“迁海”措施,将沿海一带居民内迁数十里,寸板不许下海。清初实施的严厉海禁,在后来实际执行中逐渐有所松动,一些地方出现“开边”、“展界”,允许内迁人民回乡复业。清康熙收复台湾后,下令适当放宽中外贸易政策,宣布“开放海禁”,准许人民出海贸易。随后于1684年和1685年先后在福建厦门、广东广州、浙江宁波及江苏云台山先后设立闽、粤、浙、江4个海关,负责口岸对外贸易管理,作为外国商船来华贸易的指定地点。这是中国历史上正式建立海关的开始,也是清朝海疆政策的一次历史性转变,中外正常贸易关系得到恢复。

“广州十三行”起源综论


图为福建泉州惠安县螺城镇王孙村发现一块刻有“奉旨边界”的石碑。经惠安文史工作者考证,这是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朝廷为了阻断郑成功与大陆百姓的联系,实行野蛮 “迁界”政策立的界碑。
广州十三行商馆区正是兴起于清代开海禁、建立粵海关之后。它的出现,是在中西之间基本保持正常贸易关系的状态下,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逐步积累而自然生成的,是中国对外贸易从传统的贡舶贸易过渡到商舶贸易的产物。
最初的“十三行”有双重含义,它既可以是指广州的行商群体,也可以是指行商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ー个特定的地域,即广州十三行商馆区。参照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的说法:作为牙行或对外贸易商行群体的名称,“十三行”在清初甚至明代就已经出现;但是作为商馆区而言,其兴起则是在淸代开海禁、设立粤海关之后。

“广州十三行”起源综论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