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熊猫狂”:被笃信的谣言,被围攻的科普(6)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感慨,“在圈养状态下,让饲养员与大熊猫完全不接触是不可能的,有些熊猫妈妈一生下来就在动物园里,缺乏独立带孩子的能力,因此需要幼崽过程中人类的介入。但毫无疑问,这会在未来野化工作中,影响熊猫对人类的感情。”
科研工作者燕申发微博说,熊猫花花所谓的憨态是发育不正常的表现,那不是“不争不抢”或者“呆萌”的良好品质。“它不能爬树,相当于人的腿残疾,说明这只熊猫在反应和捕食的方面缺乏天赋,会威胁生存;行动迟缓不抢食也是老实,那相当于人类的智力缺陷。”燕申的这些言论一出,他同样被打上了“侮辱、恶毒攻击”的标签。
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试图在微博上进行纠偏——我们必须清楚且清醒地认识:大熊猫是野生动物,是猛兽,是经过八百万年残酷竞争生存下来的“活化石”。大熊猫饲养管理是一项科学严谨且专业的工作,哪怕是专业人士也无法仅凭“网络看诊”就能判断一只大熊猫健康与否,公众过度拟人化和过度共情会干涉正常饲养管理工作。
在这条微博下面,紧跟着有人发问:最近网上有人说熊猫添添只剩下三颗牙了,是真的吗?
在动物园做了20年饲养员、养过近60种动物的杨毅注意到,将动物拟人化的宣传方式被很多繁育基地、动物园和媒体长久沿用,树立“萌宠熊猫”、“明星熊猫”的形象来吸引人流参观。杨毅说,“大多数游客是不懂动物的,但他们是来掏钱的。动物园感到压力,去迎合这种非科学的口味,好像不拿大熊猫当宠物养、不去宣传它的‘萌’反而是不对的。”
但客流量大意味着收益高,又会让动物园的软硬件设施变得更好,杨毅形容,动物间也有“三六九等”,所有场馆中,最先有空调的就是大熊猫馆,“谁不沾点儿大熊猫的光呢?”
杨毅曾经收到过不少“为什么不给大熊猫吃苹果”“为什么不跟它玩”的投诉。他觉得,大熊猫的形象更受人喜欢是一方面的原因,长久以来萌宠化宣传也容易让大家把情感更多投射到大熊猫身上,喜欢的是它和人亲近的部分,而不是关注这种动物在自然状态中的样子。
他举例说,熊猫是独居动物,大概在一岁半到两岁,就会离开母亲独自生活,不需要饲养员陪它玩,所以网传旅美大熊猫小奇迹到了两岁多和美香分开完全是遵循自然规律,不存在“母子分离”的惨状。
孟菲斯动物园的饲养员曾在接受采访时称,“每天早上会给丫丫喂一块甘蔗。它最喜欢葡萄,不过只会给它100克左右。”这也被有人解读成不愿意给大熊猫吃好东西的“罪证”。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