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通国学的任督二脉从而使之焕发活力服务于当前社会?(11)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况且,国学因为自身以及历史深层原因几次面临灭顶之灾,如贾南风凭一己之力引起的永嘉之乱后胡瓜都改称黄瓜的五胡乱华,要不是起灭石氏的冉大帝核定九流优待儒士,很可能奉缩头乌龟东晋王朝为正朔的中原士人都找不到几本正宗典籍来看。其他几次,还有士大夫感慨的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国,以及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当然还有五四反传统和后来人谭厚兰。
今天在这里,还要提一个在历史长河里曾经挽国学大厦之将倾的人物,此人汉名元宏。
发源于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北段的拓跋鲜卑,盟誓于盛乐(内蒙和林格尔)、定都于平城(大同)、后迁都洛阳,最终北魏和南朝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这是一个存续一百四十九年对华夏文明有着重要影响却被忽视的朝代,尤其精通儒家经义史传百家而才藻富赡的孝文帝拓跋宏,其跟随冯太后脚步全面汉化的太和改制,尊孔重教再订雅乐,在极大程度上提携了汉民族传统文化。虽然他只在人间三十三年,却给汉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挽救了国学早衰的命运。其后的隋唐王朝,雄才大略的皇室人物大都有鲜卑血统,他们奉国学为圭臬,科举选拔制度也是自那时固定下来的。
公元495年,孝文帝为印度高僧跋陀在少室山北麓所建寺院赐名“少林寺”,他登上嵩山之巅,出口成章:日月交晖,寒暑递成。万象合和,兆类孳盈。……川潜龙光,山隐凤停。三才凭微,七曜依明。人伦倾首,百神柔诚......
苟活于乱世的国学,可以说一路跌跌撞撞走过来了。我们又想问国学,这些年来,有没有人能让你不寂寞?也许,我们可以去余杭仓前镇章太炎故居看看,摸着打他自小就在那杵着的老木头梁柱子,找找答案。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