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高考”那些事儿:漫漫科考路(2)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明清科举,实行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分别为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以省为行政级别举行的考试,一般在8月举行,称“秋闱”,乡试取中的考生称举人。并可于次年春季集中到京城,参加由礼部举行的会试。会试取中者称为进士或贡士,可参加最高级考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殿试
而殿试录取的一甲前三名便是我们所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为了迈入政治经济特权行列,一代又一代士子埋头苦读,期望着“一举成名天下知”。
然而科考之路何其艰难,单单是赶考路这一关,便足以将一大批考生阻隔在考场之外。
当时交通并不便利,中国又地域广大,许多考生在抵达京都之前,都必要跋山涉水,虽不能说千难万阻,却也是漫漫长途了。
清嘉庆年间,有一位名叫林伯桐的广东番禹考生,在27岁考中举人后,屡次上京赶考,却均遭失败。
他一直考到42岁,以3年一度来算,也就是说他最多往返广东至北京五次,不仅耗费金钱无数,更是熬白了头发。
在这一年父亲去世后,他再无心科考,反而凭着自己丰富的赶考经验,写下了一本《公车见闻录》。这本书,大概便类似于我们如今的旅游攻略,里面不仅详细地标注了赶考的路线,更是将赶考中的各个注意事项都标注了出来,可谓古代考生赶考之必备良品。
书中提及,比如说出行前,一定要“约帮”,也就是结伴而行。结伴的人也有讲究,一定要是志同道合之辈,且以四个人为最佳。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