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高考”那些事儿:漫漫科考路(3)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这样一方面是彼此间可以随时切磋学问,另一方面则是能够相互照应。路途遥远,山高林密,难免不会遇到什么匪人;且考生大多弱不禁风,多人结伴也便十分必要了。
当时清廷为了让考生们能平安来京,也是费尽了心机。最直接的办法,便是发路费了。偏远地区十两左右,离北京城近的地区,则在五两左右。对贫寒书生来说,可谓雪中送炭。
此外,朝廷还给考生们发了一枚“火牌”,凭借这枚“火牌”,考生们可以在驿站兑换一辆马车,车上还插有一面“礼部会试”的黄旗。
有了这面黄旗,就代表车上人乃是天子门生。不仅土匪不敢打这种车主意,就是官府也不会随便拦“公车”。
有了这些举措,考生们多能在5个月左右到达。如后成为清廷重臣的左宗棠,于1837年12月初从家乡出发,次年3月便到达,只用了3个月。
然而有些偏远地区考生,却是要足足耗费大半年光阴在赶考路上。比如清朝著名学者丁治棠,在参加光绪15年(1889)会试时,一路乘船从四川重庆至上海、天津再到北京,共耗时8个多月。
古人赶考之艰辛,可见一斑。
古人科举入场时所带考篮,专门用来盛放各种考具和食物
此外,由于考生自天南海北而来,一路所经地域饮食、气候各异,身体弱些的,很容易便病倒。比如清人龚炜,赴京赶考途中,既中暑,又晕船,最后索性不考了,半路返回。
林伯桐对此也很有经验,在书中写道,万里之行,以身为本。建议广东考生多带些家乡特产,比如广东本地的猪肠酿肉、酱肉、腌鸭、咸鱼等;并告诫考生少饮酒、少吃辣椒,“熟久而冷者,切勿将就食之,必至凝滞”。
参差宫阙,皇门森严,考生们一路披荆斩棘,待真正来到京城时,属于他们的考试,才将将开始。
2、考场定乾坤
明朝正德年初春,适逢3年一度会试,来自全国各省的举人们云集北京贡院门外,排成长队,等候入场。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