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金榜题名的江南才子们后来怎样了?(2)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当然,主动告别官场的进士们也并非都是迫于无奈和忧惧。由于江南商业氛围浓厚,市井文化发达,民间早有追求利益和享乐的风气。进士们也不例外。特别是那些家族中有商业背景的进士,他们到京赴考,更多是为了验证自己的学问水平,谋一个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建立起有利于家族利益的关系网,对于官场本身并无太多执念。因此,他们往往在获得官职后不久就申请归田。如苏州“贵潘”家族中的潘奕隽,乾隆三十四年中进士,历任内阁中书、文渊阁检讨、户部主事等职。虽不算显赫,却也顺风顺水。但他在四十多岁这一黄金年龄段就主动辞职回乡了。潘奕隽的儿子潘世璜也是读书人中的佼佼者——在乾隆六十年考中恩科探花,且不到4年就从翰林院编修升到户部主事等职位。但他一共也只做了4年京官就辞职回家。其子潘遵祁(道光二十五年进士)与祖父、父亲相似,中进士后仅数年就辞官返乡。
这种对仕途的不屑,与其家族强大的经济实力有很大关系。“贵潘”一族自祖上起就从事浙盐贩运等生意,获利不菲。其后,尽管子弟多转战科场,但从未放弃过盐业、酱园等生意,因而家资丰厚,足可满足归隐后优渥生活的需要。对潘氏子弟来说,做一个繁庶地区的富贵闲人,远胜过官俸微薄又必须处处谨小慎微的京官。
辞官归隐的江南进士们大多生活无虞,以诗文词曲自娱。今人耳熟能详的许多戏曲作品就出自他们之手。如《鸣凤记》的作者是嘉靖二十六年进士王世贞;《红蕖记》的作者是万历二年的进士沈璟……这与元代时戏曲作家多出身社会中下层可谓大相径庭。由于江南进士们不但有着超高的文学修养,还具有一定的庙堂意识和思想格局,其剧作往往曲词精妙,立意高远,在客观上大大推动了我国古典戏剧的发展。
江南进士中身居高位者不可胜数,但人品、作为却有天壤之别。其中,有于谦、王鏊等意在匡扶社稷,且秉性较为刚直者;有申时行、王锡爵等游走于皇帝与群臣之间,兼顾政治抱负与个人利益的柔性官员;也有为家族及个人利益而结党营私,甚至鱼肉百姓者。
金榜题名是江南进士们的高光时刻,但其人生却远远不是一次科考所能够决定的。是青史留名,还是寂寂无闻,甚至臭名昭著,更多取决于其后的所作所为。金榜题名更像是一个精彩的序幕,短暂、喧闹的荣耀过后,才是他们人生角逐的真正开始。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