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生智巧,器物载乡愁——观潘鲁生“民间美术中的虎”(4)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从基层看上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性不仅结构化了社会组织运作模式,也深刻影响了传统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根植于乡土社会的传统民间工艺,无疑是这种文化乡土性的重要表征,其所内在的造物法度、文化观念与审美意识,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生生不息的物态呈现。
曆史在发展,技术在进步,社会在变迁,急剧转型的时代语境下,来自乡土的传统工艺发展也面临著新的挑战。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赋予乡土手艺物件以乡愁意义,在公共文化空间探讨了传统民艺的价值属性及其进入当代社会的可能方式。整个展览以乡愁记忆与民俗文化为主轴,通过特色民艺专项陈设、生活场景还原、数字技术演绎等空间叙事等手法,以物态“标本”勾勒出了传统农耕社会齐鲁乡民的造物理念和生计模式;在展现山东特色鲜明、生动多样的乡村民间艺术的同时,诠释了“传统民艺的文化原生动力”。
山东地处黄河下游,东抱大海,是孔子的故乡,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一方水土孕育的民间艺术是人民大众在长期劳动实践中以造物活动为中心所创造的活态文化传统。农事耕作,衣食住行,皆以器用为法度,形成了“就材加工、量材为用、适用为上”的造物智慧。
民艺造物不同于艺术家个体化、个性化的艺术创造,某项民艺品从原型初创到最后改良定型,往往凝聚了无数代实践者集体创造的智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山东地区农作耕具即是这种创造智慧物化形态。在北方旱田耕作方式中,犁、耙、耧、锄就是最为基础的农具组合。犁是以畜力耕田的必备之具。山东的犁多为铧式犁,由一根横梁端部的厚重的铁质铧刃构成,通常套上牛、骡类牲畜牵引,用来松土、耠沟、合垄,为播种做准备。构造上,犁把、犁底、犁鑱组成45度前向斜角,能够在耕作时让犁铧轻松扎入土层,翻起底层的泥土。这种犁具自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以来,结构上没有太大变化,成为北方地区精耕细作农作模式的主流农具。与犁配合使用的农具也各具用途,耙用于耘田,耧用于播种,锄用于除草。借助这些合用的工具,农人可以精心照料农作物的整个生长周期。贾思勰《齐民要术·
杂说》云,“耕锄不以水旱息功,必获丰收之年。”正是因为这些巧妙智慧的农事工具存在,齐鲁人民才能够“用天之道,因地之力”,遵循著农事节律,开辟良田,精耕细作,通过辛勤劳动收获丰收年景。
春耕夏耘,经过两个季度的精心培育,多数农作物会在农曆九月成熟。农人收获加工粮食所用的农具主要由镰、铡、锨、叉、箕、斗、扇车等。扇车俗称风扇车,结构精巧,是用于清洁脱粒后的小麦、粟米、高粱、大豆等粮食的农具。山东扇车一般高1.5米,长2米,由车架、外壳、风扇、喂入斗、调节门、出粮口、出糠口等构成,西汉时期已经被创造出来。工作时摇转风扇,开启调节闸板,让穀粒及杂物缓缓落下,穀物在下落过程中,分量较轻的杂物被吹出机外,落下的穀粒由出粮口排出。这一操作过程能够去除穀物中的壳和瘪粒,替代了耗费力气的人工扬场劳作,既能够做到颗粒归仓,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