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让”有没有妥协之意?即使与老师的教诲或作风相左,宜勇往赴仁。这段在字面上不难理解,如果是和老师有分歧,这个不让,有妥协的意思。但是在实践上,是很难做到的。
本章谈不让于师,可引申出不让于君、不让于父。在道理上,是如此。但是,君、父的问题,特别复杂。特别是父的问题,在儒家看来,是不能直接违背的。而君、师都有所不同。父子、君臣、师生。这三对关系中,就其轻重而言,师生关系,是相对最轻的。
与父师“关系”处理,《礼记》上有一段说明:事亲有隐而无犯,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致丧三年。事君有犯而无隐,左右就养有方,服勤至死,方丧三年。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这句话的意思是:侍奉双亲,对其过失不可宣扬,不可直言冒犯,或左或右地精心侍候,任劳任怨,直至双亲下世,极其哀痛地守丧三年。侍奉国君,对其过失已经直言不讳地加以规劝,如果再有人问起国事,也不妨直言其得失。精心侍候,惜尽职守,任劳任怨,直到国君下世,就比照丧父的礼节守丧三年。侍奉老师,对其过失不可直言冒犯,但也不可总是缄默,像对待双亲那样地精心侍候,直至老师去世,虽不披麻戴孝,但三年之中心中的悲哀犹如丧亲一般。由此可见,师生之间的关系相对松散,这也正是由于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现实存在决定的。
从礼仪上来说,对人谦让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学生对老师就更要谦让。孔子本人就是谦让的典范,他的高足子贡曾赞扬自己的老师“温、良、恭、俭、让”。
然而面对行仁德的时候,可以不必对老师讲谦让。这就是面对着“行仁”之事,不后让于师。这说明“行仁”是当务之急,君子是以“仁”为己任的,虽然面对老师也无所回避,应当勇往直前而为之。而且,真正的老师也是希望学生、后人能够超过自己的,所以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