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传》:被遗忘的唐代孤忠张议潮,随莫高窟重见天日(3)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诸多残存文物、文献的记载,也部分还原了这场收复战的艰难。在敦煌出土的《张议潮变文》中,有这样一首诗形容了这次围城战的惨烈:“汉家持刃如霜雪,虏骑天宽无处逃,头中锋矢陪垅土,血溅戎尸透战袄。”《张淮深碑》中更是详细记述了凉州之战的艰苦程度,其中一句:“姑臧虽众,勍寇坚营。”可以看出吐蕃守军的势众和强大。相比之下,张议潮的蕃汉联军只有七千人,远远少于凉州守军。但就在这种情况下,张议潮愣是顶住压力,一路追过祁连山,撵到青海湖畔,生擒数百人,打得吐蕃彻底崩盘。
至此,安史之乱后丢掉的河西之地,张议潮凭借个人以及这支归义军尽数光复。他让吐蕃诸部闻风丧胆,再也无人敢挑战张议潮。张议潮为大唐收复四千里河山的壮举,也成为大唐最后的荣光。
一家独大招猜忌
随着张议潮的军功如雪花般飘向长安,唐王朝对张议潮和归义军的态度也有着微妙的变化。张议潮也懂得功高震主的危险,虽然得到朝廷认可可以得到更大的权力,但这种权力也会让朝廷戒备。张议潮很早就和同为起义军领袖的兄长张议谭商议,为了让朝廷放心,派张议谭入朝为质。
对张议潮的猜忌,在三年艰苦攻坚占领西北重镇凉州城后。朝廷并没有将凉州划于归义军的治辖内,而是复置凉州节度使,分出凉、洮、西、鄯、河、临六州为凉州节度使统辖地区。而后唐懿宗下令归义军退出凉州,从山东天平军调兵来镇守凉州,说是镇守凉州,凉州节度使的设置本身就是为了防范归义军。后又下令扩大凉州节度使和天雄军节度使的辖区,把归义军法定的十一州辖区缩小为五州。
咸通八年(867年),留在长安为质的张议谭去世,为了避免朝廷对归义军的敌意,69岁的张议潮主动前往长安为质,将河西归义军的实权交给其侄张淮深。从此归义军进入第二代领袖张淮深的治理下,而张议潮也就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最终在长安得享天年。
张议潮入朝虽然消除了朝廷对他的猜忌,但朝廷对归义军的猜忌并没有减少。作为归义军二代领袖,张淮深虽然跟随张议潮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战斗,是张议潮带出来的继承人,其思想核心还有军中威望都延续着张议潮的影响。但朝廷在张议潮死后并没有授予张淮深归义军节度使一职,这使得张淮深统领归义军有些名不正言不顺。这一拖就是二十年。虽然最终朝廷还是给予了张淮深归义军节度使,但同时又让张议潮的儿子张淮鼎任沙州刺史,在归义军内部扎下根钉子。对于朝廷而言,当归义军深陷内部权力争夺的时候,长安反而是安全的。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