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为什么是千古第一“完人”?读完你就明白了!(深度讲解)(3)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王阳明的家族渊源深厚,可追溯到那位卧冰求鱼的王祥,其事迹流传千古。那时,王祥之母思鱼鲜味,寒冬腊月,河面结冰如镜。王祥不惜自身,卧于冰上,以体温融冰,只为求得鱼来孝敬母亲。这位卧冰求鱼的孝子,便是王阳明的先祖。而书法大家王羲之,亦与王阳明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谱写着家族的辉煌篇章。
王阳明的父亲,那位才情横溢的龙山公,于1481年一举夺魁,高中状元。彼时,王阳明年方十岁,已显露出非凡的才情。次年,王阳明与祖父一同赴京探望父亲。途经镇江金山寺时,恰逢一群文人雅士设宴款待状元之父,欲一睹其风采。然而,面对众人的期待,祖父却苦思冥想,难以成诗。此时,年仅十一岁的王阳明却信口拈来,吟出一首佳作:“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楼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众人惊叹不已。
然而,质疑之声也随之而来。众人以为这是祖孙二人合谋,事先备好诗作,故意为之。为了验证王阳明的才情,文人们以“蔽月山房”为题,再次邀请他赋诗。王阳明略作沉思,便昂首吟诵道:“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此言一出,众人齐声叹服。此诗虽为即兴之作,未经推敲,却充满了童真与智慧。它的可贵之处在于那与众不同的视角和颇具相对论意味的思维方式,展现了王阳明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王阳明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对事物的感知是相对的。我们往往受限于所处的位置和观察的角度,对事物所做的判断往往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因此,一个人要想活得明白,必须学会怀疑和独立思考。从这首打油诗中,我们不难发现,王阳明从一开始就展现出了对世界的独到见解,他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深度远非常人所能及。这也为他日后成为一代大儒、开创心学流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抵达繁华的京城,王阳明正式开启了求知的旅程。十二岁那年,他怀着满腔的好奇,在课堂上径直走向老师,问出了那个振聋发聩的问题:“何为第一等事?”老师微笑着回应:“自然是读书入仕,光耀门楣。”然而,王阳明并不认同这一看法,他坚持认为人生的至高境界,应是成就圣贤之业。老师无奈地将此事告知了他的父亲,父亲听后,愤然给了他一记耳光,责备他过于狂妄。
自十三岁起,王阳明便对弓马之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熟读兵书,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十五岁那年,父亲带他游历关外,那广袤的天地和壮丽的风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归来后,他满怀激情地写下奏折,请求父亲代为转交皇帝,希望能出关带兵,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父亲却将奏折一扔,再次给予他一记耳光,斥他无知且狂妄。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