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为什么是千古第一“完人”?读完你就明白了!(深度讲解)(5)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回顾王阳明的“五溺”时期,我们不禁感叹,即便是像他这样的天才人物,也曾在人生的道路上迷茫、探索、选择、放弃。这种飘忽不定的状态,正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可能经历的。因此,我们更应该反思现代教育方式,不要过于限制孩子的天性发展,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去尝试、去探索、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梦想,成就自己的辉煌。
两次科举考试失败
扭转王阳明命运轨迹的契机悄然而至。在他青涩的十八岁年华,他踏上了前往江西上饶的旅途,去拜访一位名震四海的大儒。这位大儒,名叫娄谅,他不仅是程朱理学的璀璨明珠,更是学术领域中的一座巍峨高峰。
娄谅对王阳明娓娓道来,那一句话如同春风拂面,温暖而深邃:“圣人必可学而至。”他告诉我们,圣人并非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可以凭借后天的努力和智慧去接近、去实现的目标。这句话像一盏明灯,照亮了王阳明心中的迷茫,他从此立下雄心壮志,誓要成为一名像孔子那样伟岸的圣人。
年轻的王阳明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孜孜不倦地汲取着智慧的甘霖。他曾深入钻研朱熹的格物致知之道,朱熹曾言:“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这句话意味着,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只要我们能用心去体察、去领悟,便能洞悉世界的奥秘。这种理念与佛家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在强调自然界的每一物都蕴含着无尽的道义。
在那个时代,朱熹被誉为仅次于孔子的智慧巨匠,其学说影响深远。他提倡“格物致知”,其中“格”字,犹如匠人精心雕琢,意在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从而领悟其中蕴含的真理。为了亲身实践这一理念,王阳明踏上了研读朱熹学说的道路,决心以竹子为媒介,探寻真理的奥秘。
二十一岁的王阳明,满怀热忱地邀请友人一同在家中“格竹”。两人静坐于绿意盎然的竹林之下,目光如炬,紧盯着那青翠欲滴的竹子,试图洞悉其变化的玄妙,从而掌握世间万物的律动法则。然而,三天三夜过去了,友人终因无法忍受这枯燥无味的探究而宣告放弃,颓然倒下。七天后,王阳明也疲惫不堪,一声叹息后昏厥过去。遗憾的是,他并未从这次艰苦的探寻中领悟出任何真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