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为什么是千古第一“完人”?读完你就明白了!(深度讲解)(6)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苏醒后的王阳明,望着窗外的竹林,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慨。他长叹道:“圣人之说,竟如此难以捉摸。”不久之后,王阳明参加了乡试并一举中举,踏上了通往更高荣誉的征程。然而,会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尽管他怀揣着满腔热血和才华,却在二十二岁时遭遇了失败的打击。此后,他又在二十五岁时再次尝试,却依旧未能如愿以偿。
连续的失败让王阳明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人们开始议论纷纷,甚至有人将他与父亲——那位曾经的状元相提并论,质疑他的能力。面对这些质疑和嘲讽,王阳明却显得异常淡定。当友人问他是否感到羞耻和难过时,他微笑着回答道:“世皆以不第为耻,我以不第、动心为耻。”这番话语充满了智慧和从容,彰显出他非凡的圣人气质。
在二十五岁的年纪,王阳明便能够如此坦然面对失败和挫折,实属难得。他深知,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外在的成就和荣誉,而在于内心的平静与坚定。只有保持一颗不动心,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在孔子“绝粮于陈蔡”的历史长河中,曾留下一段波澜不惊的传奇。正如达见在《庄子,不与世俗争胜,安之若命,与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择善固执,读完不再迷茫》一文中所细腻描绘的那样,孔子曾受邀赴楚,途经陈蔡两国。这两个小国,平素饱受楚国欺凌,担心孔子入楚后会助其更加强大,于是联手设围,意图使孔子知难而退。
七日的困厄,仿佛一场无声的考验。起初,孔子与弟子们尚能勉强以干粮度日,然而随着粮尽,弟子们不得不外出寻觅野菜充饥。而孔子,却在这困境中泰然自若,独自在屋内抚琴高歌。子路与子贡在寻找野菜的过程中,心生不满,口出怨言,指责孔子面对生死存亡之际,竟还能如此从容不迫,甚至觉得其行为近乎无耻。
这些怨言,终被颜渊所闻,他心怀敬意,将此事转告孔子。孔子听后,召来子路与子贡,以平和的语气向他们阐释道:“君子之道,贵在明理。明理则心自安,无论穷达,皆能乐在其中。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在穷通之间。”这番话,道出了孔子的人生哲学——无论外界如何变幻,成功与否,皆非他能左右之事。他所能做的,便是坚守内心,不为外物所动,让心灵始终保持宁静与平和,从而确保自己的快乐不受影响。
这便是圣人的不动心之境。在困境中,孔子以坚定的信念和超脱的智慧,展示了一位伟大思想家的风采。他的故事,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定。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