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一生沉浮,千古流芳(2)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他精心构思,三易其稿,挥毫写下 600 言的答卷《刑赏忠厚之至论》。考试结束后,考卷由工作人员重新抄写一遍,再交给考官批阅。考官之一的梅尧臣,第一个看到苏轼的卷子,读过后两眼放光,拍案叫绝,立马推荐给主考官欧阳修。欧阳修也为这名考生颇具古文大家的风采所倾倒,感叹多年没有见到这么好的文章。激动之余,决定将此文评为一等,可转念一想,这位考生会不会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呢?他身为主考官,如果把自己的学生评为第一,恐有瓜田纳履之嫌。于是,苏轼屈居第二名。
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在接下来由仁宗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中,苏轼兄弟毫无悬念地同科进士及第。仁宗皇帝看着面前器宇轩昂、才华出众的苏家两兄弟,喜不自胜。回到后宫,他对皇后说,自己为子孙得了两个太平宰相。苏轼当之无愧地成为不是第一名的第一名,文名传遍京师。
这一年的科举考试可谓群英荟萃,被后世称为 “千年科举第一榜”。唐宋八大家中的五大文豪齐聚,欧阳修担任主考官,苏洵经欧阳修举荐一举成名,苏轼、苏辙和曾巩纷纷高中进士。这一科共有九个人官至宰相,还有理学创始人相继入场,如程颢进士及第,其开创的理学思想与朱熹的学说并称 “程朱理学”;张载考中进士,创立 “关学”,写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四句名言。
三、人生起伏波澜
(一)守孝期满入仕途
嘉祐六年,苏轼守孝期满,又与父亲、弟弟一同赴京,准备参加秘阁的制科考试。制科是皇帝特别下诏并亲自主持、为选拔非常人才而特设的考试。苏轼以 “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考入第三等,按照宋代制科惯例,一、二等为虚设,第三等便是实际上的最高等级。不久后,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正式开启了仕途之路。
(二)反对变法遭外任
北宋中期,国家面临 “三冗” 问题,宋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苏轼对王安石变法持反对态度,他认为王安石的变法确实存在一些问题。王安主持的新政,着重于开辟新的财源,增加国家税收,但这难免加重底层百姓的负担,且各级官吏在执行新制度时会歪曲新政,使得百姓生活更为艰难。苏轼多次给宋神宗上书,反对新政,也因此遭到王安石一派的排挤。公元 1071 年,苏轼自请外调,前往杭州担任杭州通判。在杭州,苏轼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等佳作。三年后,他前往密州任知州,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之后又改任徐州知州,在徐州黄河决堤时,苏轼带领军民抗洪,最终保全了徐州城。苏轼虽辗转多地,但始终心系百姓,为百姓造福,赢得了百姓的好评。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