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夏邦文学真正的危机,在于自我类型设限(2)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月光狂想曲》作者:迈克尔·夏邦 译者:孙璐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8年3月
对于1963年出生的美国犹太作家迈克尔·夏邦来说,生活可能是“失重”的。他出生的时候,二战已经结束18年,而从第一代犹太移民来到美利坚的登陆之日算起,也已经产生了从曾祖父到他这第四代人的时间距离。
二战,犹太人,这些主题放到任何虚构或者非虚构的写作中,都能成为深邃的母题,偏偏对于夏邦这样不按牌理出牌的新一代美国小说家,这主题总“隔着一层面纱”。他曾不止一次谈过二战对于他的生活的意义,“二战也许是我整个人生中,唯一一个最具有主导力量的文化主题”,他读一切能读到的关于二战的书,将军的传记,或者战役的记载,却无法进入真正的历史现场。他敏感于自己的犹太人身份,却已经无法理解父辈的语言,无法想象希伯来文化的奥秘,他这一代“新犹太人”,处在了一个“想无可想”的尴尬境地。
不过,夏邦依然是一个出色的小说家,他的身份部分限制了他的创作领域,但他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反思父辈的遗产,表现一个犹太人在美国社会作为“异乡人”的精神反思——安全感如何变成了理所当然?《犹太警察工会》或者《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无一不在探索自己的族裔历史。他也会用跨类型的写作方式去映照二战后的精神危机,漫画、科幻、犯罪小说,甚至是“跨”到非虚构领域的“回忆录”,他打破路径的限制,却殊途同归,同样抵达了探寻父辈历史的岸口。
《月光狂想曲》,迈克尔·夏邦最新的小说,表现一个犹太人二战后在美国的生存境遇,“外公的故事”,看似“家史”,实则隐喻一代犹太裔美国人的历史。夏邦在新小说里继续他“跨类型”的风格,这是一部“回忆录”式的小说,虚构嵌在非虚构中,“我的外公”在生命最后一周倾诉着他的人生,二战阴影挥之不去,太空竞赛从狂热到落寞,“月光”的意象宛若忧郁的叙事面纱。
身份意识
文化断层与无法定义的身份
新京报:书里的外公是一个美国犹太人,他曾许诺外婆,带她“飞到月球上找个庇护所”,联想到犹太人在现代社会的处境,这是某种寻求应许之地的隐喻吗?
夏邦:所有人都梦想有一个“应许之地”,用以躲避世界对我们的伤害。对于书里的外公而言,他是个美国的犹太人,亲历了二战、数个政治阴谋和抵抗运动,他曾在残酷的战争中体会了苦涩和幻灭。犹太复国的梦想并没有那么简单,在政治意义上,他绝对不是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他不会认为以色列就是犹太人的“应许之地”,也因此,他必须自己创造一个避难所。事实上,外公的梦想非常私人化,他无力承受一个宏大的乌托邦,他的乌托邦就藏在他制作的月球基地模型里,里面住着他和外婆,以及他们的孩子。他们坐在重力沙发上,外面是种着胡萝卜和玫瑰的花园。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