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日|吉狄马加:以澎湃诗情寻找生命的“应许之地”(3)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阅读日|吉狄马加:以澎湃诗情寻找生命的“应许之地”


让善的种子,再次回到人的子宫
对于“应许之地”,著名诗人、评论家、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弱水在《吉狄马加的关键词》一文开头即有厘清:“据古希伯来经典,以色列人的祖先亚伯拉罕,被许诺其后裔将拥有一片流淌着牛奶与蜜的地方,亦即迦南——以色列人出埃及后在旷野漂流四十年,终由约书亚带领而进入的土地。这就是应许之地(The Promised Land),是一个人与一群人命中注定的归属之地。对于吉狄马加来说,他的身份,也是他的自我定位,是一位中国的彝人之子。他与近千万彝族同胞所居住的大西南,从云南的哀牢山、无量山,到贵州的六盘水,直到四川的大凉山,就是属于他的应许之地——在那个名字叫尼子马列的地方,/祖辈的声名是如此显赫,/无数的坐骑在半山悠闲地吃草,/成群的牛羊,如同天空的白云。/多少宾朋从远方慕名而来,/宰杀牲口才足以表达主人的盛情。
/就是在大凉山腹地的深处,/这个家族的美名也被传播。”
著名诗人欧阳江河理解的“应许之地”,“是诗人用语言和想象构筑的、永远不可能抵达的一个桃花源式的空想”,是“文明意义上的人类共有的精神故乡”。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原副主席张抗抗由此认为,在当今这个焦虑、不确定的世界,诗人用想象呈现了一个人人都在向往的应许之地,因此这也是一首面向未来的长诗。
吉狄马加自己也认为,用语言和想象构筑的应许之地,不可抵达。在一个无诗、无思,人被连根拔起的“技术统治”的时代,海德格尔提出了“诗人的天职是还乡”的著名论题。吉狄马加认为,在人类的十字路口,如何看待现实与精神故乡,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人的主体性和现实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人如何避免被技术抽空,如何在哲学、伦理和精神上重新确定为人,都是一个诗人应该回答的问题,“让时间在四维中真的成为可能,让善的种子/再次回到人的子宫,让罗素说给未来人的话/被天上的星星和父亲般永恒的太阳证明是对的。”吉狄马加说:“如果未来人还依然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的话,我们期待的应许之地依然还会存在。这就是我写这首长诗的理由。”
记者:钱欢青 编辑:徐征 校对:杨荷放 摄影:钱欢青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