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绥芬河:从沉睡中醒来(3)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还好,现在算是熬过来了。”对俄商户刘洛这样感叹。2月11日,青云市场恢复营业,门口放起了鞭炮,白烟滚滚,打破了街区的沉寂,“整条街的人都过来看了。”
在刘洛看来,三年的等待虽然让街区“元气大伤”,但他相信这里还会恢复以前的热闹。
“绥芬河是个有韧劲的城市。”刘洛回忆,口岸通商的三十年时间里,绥芬河的商户经历过青云市场的火灾,也熬过了俄罗斯经济的低迷、卢布的贬值,“这是一个一直在困难里重生的地方,我相信这次一定也会再有希望。”
“坚持下去就是胜利了”
在绥芬河做了三十年生意的老商户刘强也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韧劲”。
绥芬河市志记载,19世纪末,沙俄在中国领土修建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连接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中东铁路。中东铁路的建成和通车,成为了当地由山村发展为口岸城市的转折点。
上世纪30年代,有俄、日、朝、英、法、意、美等18个国家的使节和商贾云集于此,文化和经贸交流异常繁荣活跃,五颜六色的各国旗帜林立市区,时称“旗镇”和“国境商业都市”。
绥芬河还在中国东北边陲最先开通了火车、汽车,最先有了电灯、电话。彼时,来自内地和多个国家的商人有1万多人,常年往来于绥芬河与符拉迪沃斯托克之间,从事边境贸易,人称“跑崴子”。1987年,绥芬河市与俄罗斯的波格拉尼奇内市,用两张白纸和复写纸完成了第一笔交易,用1000只气压暖水瓶和10万公斤苹果,交换了3万公斤比目鱼和5万公斤明太鱼,拉开了绥芬河现代边贸的序幕。

黑龙江绥芬河:从沉睡中醒来


伊戈尔商城里,包装好的俄货堆在商家门口。新京报记者 史航摄
刘强是绥芬河第一代做跨境贸易的商人,上世纪末边境贸易刚刚开放的时候,他就在一家互贸公司上班,用轻工业产品和俄罗斯人交换农机具。边境贸易刚开放时,他印象里的绥芬河还少有水泥路,“雨天不敢穿靴子,山路上全是泥泞”,而随着边境贸易的恢复,这座山城渐渐热闹,道路逐渐宽敞。
后来离开单位,刘强本可以去更大的城市经商,但他几乎没有犹豫地留在了绥芬河。在他看来,这里是“做外贸最好的地方”,有着地缘优势,紧邻俄罗斯,“从绥芬河几个小时就能到海参崴”,又有税率减免的政策,“通过互市贸易进口,每人每天能减免8000元的税。”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