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保罗·法兰奇一起,重返1937年民国奇案现场(2)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保罗·法兰奇(Paul French),1966年8月27日生于英国伦敦,英国作家。毕业于复旦大学、格拉斯哥大学,曾获爱伦坡奖。他擅长撰写有关中国近代史和当代中国社会的书籍,代表作品包括《午夜北平》《镜里看中国》《恶土》等。
与保罗·法兰奇行走在北京的胡同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怪异感觉。这位五十出头的英国人熟练地引路,带着新京报记者穿过一个个陌生的胡同拐角,讲起民国时期北京的布局,使馆区每栋建筑的前身……似乎身份发生了错置,这位英国人像是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我才是那个外来人。法兰奇在书中称受害者的父亲倭讷是一位老中国通,他自己也不遑多让。闲聊之余,他会默默地聆听其他人之间的中文对话,看上去还很认真。“你能听懂一半吗?”我们问他。因为法兰奇并不讲中文。“还要多点”,这位英国人狡黠地回答。
撰文 | 新京报记者 李永博
盔甲厂胡同
斯诺夫妇曾是死者邻居
“盔甲厂胡同两边排列着法国梧桐,白天来往的人群次序总是分毫不乱:最先到来的是养鸟爱好者,拎着他们蒙了布罩的鸟笼;然后是街头小贩,大声叫嚷着推销各种服务;佣人们从市场采购食品归来;出租车和人力车来来往往;最后还有卖小吃的摊贩。”——《午夜北平》
从北京站开始,往东南方向行走,不用拐过几个胡同,就来到了帕梅拉的住所,盔甲厂胡同。帕梅拉住在1号,原来的老四合院已经被拆分成三户人家。

和保罗·法兰奇一起,重返1937年民国奇案现场


现在的盔甲厂胡同1号。
1930年代的北京聚集着大量外国流亡人士,逃离苏联的白俄人和流亡的犹太人负担不起使馆区内的费用,只能住在鞑靼城内的破败公寓里。“鞑靼城”是外国使节对北京内城的习惯称呼。清朝定都北京后,于顺治五年颁布规定,只允许满、蒙、汉八旗官兵及其眷属居住内城,其他人一律迁至城南居住。这种隔离制度直到道光年间才被取消,但鞑靼城的特权待遇很快就被占领北京的外国人继承。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