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文系课堂详录:《牡丹亭》导读
2023-04-22 来源:飞速影视
*明代的戏剧概况
一、明初(1368—1464:洪武——成化)戏剧的特点
(一)点缀升平,歌功颂德
(二)宣扬迷信,消极颓废
(三)鼓吹节义,倡导伦理
此一时期的创作主要:朱权、朱有燉的杂剧,刘兑、贾仲明的爱情故事,成就一般。
二、明中叶(1465—1620:成化——万历)戏剧特点
(一)杂剧:康海《中山狼》、王九思《杜甫游春》、徐渭《四声猿》(《狂鼓史》又名《渔阳弄》、《玉禅师》又名《翠乡梦》、《雌木兰》、《女状元》)。基本主题:揭露黑暗政治,讽刺现实社会。
(二)传奇:李开先《宝剑记》写林冲逼上梁山的故事;王世贞《鸣凤记》写忠、奸两大集团的斗争,开戏剧表现重大政治事件之风;梁辰鱼《浣纱记》描写吴越兴亡的故事,批判吴国君臣的骄横腐败,歌颂越国君臣的艰苦奋斗,肯定了西施的“美人计”。基本主题:描写历史兴亡,张扬正义精神。
三、明后期(1620—1661:泰昌——南明桂王永历)戏剧的特点
(一)临川派作家孟称舜《桃花人面》:“生还死情未灭,死还生恨早枯。”阮大铖《燕子笺》,写双云同嫁一夫,格调平庸低下。吴炳《情邮记》,爱情故事,境界不高。
(二)吴江派作家袁晋《西楼记》,爱情故事,生死不渝。沈自徵《霸亭秋》,写杜默落第,抨击科场。范文若《鸳鸯棒》等。
两派余绪,渐趋末流;爱情故事,格调平庸。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后代之戏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故真戏剧必与戏曲相表里。”戏曲: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故事;元杂剧、明清传奇等。(西方戏剧的再现性与中国戏曲的表现性)
※汤显祖(1550—1616),入神宗朝时23岁(神宗:1573—1620),《牡丹亭》作于1598年(万历26年)。莎士比亚(1564—1616),与汤显祖同时,有剧本37部。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