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城唐卡与敦煌晚期壁画年代考证之谜(2)
2023-04-22 来源:飞速影视
黑水城也因此闻名世界。
黑水城唐卡断代的新思路
自1909年始,黑水城出土了大量的佛教绘画,其中有藏传风格的唐卡五百余件。这些唐卡保存完整,制作精美,色彩光鲜,是研究西夏、元时期藏传佛教艺术的珍贵资料。但遗憾的是,黑水城唐卡描绘的图像在文献中没有记载,也未发现任何有准确纪年的题记,这些唐卡的年代、绘画风格和起源成了一个研究难题。
目前,学界大多将黑水城出土唐卡悉数归于西夏,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画面上常有西夏文字。但值得注意的是,西夏文并非仅流行于西夏国时代。1227年西夏国灭亡之后,西夏文非但没有随之灭亡,而是进一步发展了。在元代,西夏文同藏文、回鹘文一样,也是流行全国的文字,行用于西夏故地之外的其他地区,如河北、河南、江浙等地。因而黑水城发现的西夏文献,也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为元代之物。再者,作为元代亦集乃路总管府驻地的黑水城,仍然沿用西夏旧称“亦集乃”,亦能说明元代沿用西夏文。此外,元以藏传佛教为国教,有用西夏文书写的佛经。由上述三点,我们可以推测,唐卡上的西夏文字也可以是元代时的沿用,而不能因此直接就断代为西夏。
另外,西夏与藏传佛教的接触,始于1159年。是年,夏仁宗遣使入藏,专程迎请藏传佛教高僧噶玛噶举派创始人都松钦巴。都松钦巴遣弟子藏索格西来到西夏,被仁宗尊为上师,开始组织力量大规模翻译佛经。藏传佛教真正对西夏形成大的影响,应自藏索格西到达西夏始,至1227年西夏灭亡。藏传佛教在西夏国的流行大约在半个世纪左右,也就是西夏晚期。因此,关于唐卡的年代,应以藏索格西1159年抵达西夏的时间作为其断代的开始,以汉地风格丝质卷轴画《戴冠佛》为下限。此幅《戴冠佛》佛右手持有“天元通宝”的钱币,“天元”年号是北元末代皇帝的孙子脱古思帖木儿于1378年起用的,他于1388年战死。这年明朝军队在捕鱼儿海(今蒙古东部贝尔湖)获得胜利,此后元朝便灭亡了。那么黑水城应当在14世纪80年代仍然存在。因此,以《戴冠佛》(1378-1388)作为黑水城唐卡断代的下限应是比较切合实际的。
黑水城唐卡与敦煌壁画的关联
黑水城出土唐卡,主要由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融合而来:汉式和藏式。汉式绘画主要融合了唐、宋、元宫廷院画及文人画的绘画风格,最典型的如俄藏X·2439号《水月观音像》,与瓜州榆林窟、东千佛洞所绘《水月观音图》的绘画风格如出一辙,深受宋代的影响;藏式绘画主要是印度、尼泊尔和藏地的自身风格,如俄藏X·2332号《药师佛》。当然,这种藏式风格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因为其中也融合了汉式风格,所以要对其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和梳理,才更能完整地阐释其意义。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