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真相的《竹林中》:写的是人性,讲的何尝不是生活(8)

2023-04-22 来源:飞速影视
而武士说自己是自杀,就更好理解了,无论事实是不是自杀,自杀对自己的伤害都是最小的,说被多襄丸杀死,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说被妻子所杀,不仅无能反而还会被他人讥讽,唯有自尽才是保护颜面最好的方式。
以“怀疑主义”的眼光去看待这部作品,在供词的矛盾中,将人性的自私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或许这也正是芥川龙之介借这部作品想要表达的主旨之一,对“利己主义”的批判。
《竹林中》,写的是人性,讲的又何尝不是生活?
说实话,每一次读完这篇作品,内心都很沉重,因为作品通过供词的矛盾所展现的人性,看似只是文学作品的虚拟构思,可实际上也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投射,毕竟很少有作品能完全脱离生活,孕育而出。
①在交往中,真诚的背后可能隐藏着虚伪
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有这样一段话:“人性有多矛盾,真诚中有多么虚伪,高尚中有多么卑鄙,或者,邪恶中有多么善良”,其实将这段话用来评价《竹林中》,或是以此代入到这篇文章,作为对现实生活的启示是极为恰当的。
总有人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实说的正是人性的自私,在交往中,不是没有真诚,只是一些时候感受到的真诚确实未必如你所想,那些让你感受到极为“舒适”的真诚未必就是真实的,因为真诚背后很有可能还隐藏着对方的私欲。
这就像《竹林中》中的供词,看似每个人说的都是事实,但又有哪个人的话语中没有为自己考虑的成分。
当然,说这些并不是提倡“悲观主义”,只是面对一些没来由的“真诚”接近时,不妨怀着质疑的态度品一品,或许很多骗局就在深思中被你识破,同样,在交往中也不要被外表的“亲密”所迷惑,秉持着怀疑的态度,或许才能更好的看透一个人的内心。
②在认知中,所谓的真相未必就是事实
在《乌合之众》中有这样一段话:“ 大众没有辨别能力,因而无法判断事情的真伪,许多经不起推敲的观点,都能轻而易举的得到普遍赞同”,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同样用《乌合之众》中的另一句话来解释:“ 群众没有真正渴求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充耳不闻”。不要认为这是一种夸张的污蔑,《局外人》中默尔索的悲剧有绝大部分原因不正在于此?
在现实生活中,网络暴力的产生一定程度上就来源于此,面对舆论,一些人对事实并不在意,在意的只是可供遐想的空间,甚至明明已经告知了事实,但是因为事实不符合一些人的幻想,仍旧会对事实存有质疑。在这种情形下,众口铄金,所以不要认为多数人认定的就一定是事实,更不能因为众人的热议而盲目跟风。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