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汉》与《十二公民》:一个故事,两种文化,不同观感(2)

2023-04-23 来源:飞速影视
一、《十二怒汉》体现的民主自律性
在美国,符合条件的公民都有担任陪审员的义务。但是仅靠制度的束缚容易出现“少数服从多少”的情况,维持制度更多的是靠公民的自觉性。全片表达的就是这个令人傲娇的观念——民主制度不是说着玩的,是美国公民深入骨血的意识,是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体现。
换句话说,如果要不是公民自觉性,这场讨论很难进行。
8号陪审员一人持无罪时,大家的反应首先是惊讶,因为根据证据表明被告就是有罪,但是并没有出现“少数服从多数”的情况,而是开始一一论述自己的观点。
9号是位孱弱的老人,电影的几次重要转折点都是他推动的,在讨论中他起到的重要作用没有因为他的年纪而被忽视。
3号是最固执的人,因为早年与儿子发生过争吵,所以对被告持有偏见。他全程都在反对8号的怀疑,以至于只剩他一票支持“有罪”时,几乎暴走。但是就算证据被一一推翻,10人都改了票,大家也没有强迫,而是“现在换你来发表你的观点,来说服我们11个人”,就像刚开始8号一人投无罪时一样。

《十二怒汉》与《十二公民》:一个故事,两种文化,不同观感


前面说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贫富差距悬殊。讨论桌上的陪审员处于不同的贫富阶级,他们各抒己见,尽管时常意见不合,但是“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民主意识贯彻全片。
没有因为你的身份、职业、年龄,或因为你是少数而无视你说话。表面上看似是民主制度的体现,而更深的是集体无意识背后的民主自律性,这是其运作的内在道德逻辑。
“民主光靠制度是不够的,人的自律才是其真正的柱石”。遵循内在的道德逻辑,才是本场辩论顺利进行的前提。
这是1957年美国的《十二怒汉》,让我们跳到2014年中国翻拍的《十二公民》。

《十二怒汉》与《十二公民》:一个故事,两种文化,不同观感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