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英殖人最后一孝(5)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鉴于1982年9月与邓小平的会谈没有进展,现在应该发展香港的民主建制,使香港实现独立或自治,就像我们在新加坡那样。

港英殖人最后一孝


后任港督们的任务从推动经济发展变成了所谓的“民主改革”,促使各路政治团体纷纷出现,立法局等机构放开了小部分议席给这些政治团体进入,不过此时立法局等实际上还是咨询机构而不是独立机构。在彭定康上任之后,推动了一系列违背了中英联合声明协定和基本法的改革,这时期也诞生了很多后来煽动港独的政治明星,如李柱銘,和与彭定康关系深厚的陈方安生等,立法局也开始走向独立性质。

由于港英政府不再以发展香港的产业经济为目标,导致香港从八十年代就开始走上了去工业化道路。1981年时,香港有120万产业工人,到1996年,还剩80万,工业升级道路被打断,金融和服务业成为香港绝对主流。
香港社会日后的政治问题,产业问题,房地产问题,在这时都已种下根由。政治上,为什么我们看到香港的各路政治团体,大多不是代表高层利益,就是勾联欧美,都代表不了普通市民的政治利益?因为八九十年代港英政府推动的所谓政治改革,实际上就是之前吸收精英和太平绅士的放大版。
到回归前夕,真正关注底层利益的公民团体们基本与政党团体分道扬镳,以香港市民社会的形式自行活动,不参与政治,而港英政府催生出来的政党团体们蜕变成纯粹的政治利益团体。
当时的调查显示,直到回归前,香港真正参与政治活动的普通人也是极少数的,延续了殖民史以来普通港人的政治冷感。而在“港人治港”的原则下,回归之后,这些纯粹的政治利益团体们自然变成了治港的那个“港人”,且和香港富豪精英阶层与英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就是香港回归后面对的政治基本盘。
产业问题,由于80年代开始的去工业化,和港人中产阶层扩大后对生活身份的追求以及殖民化影响,一方面,年轻人不愿再从事如纺织等低端工厂工作,但工业升级道路又被打断,年轻人转而大量进入地产,银行,商贸等行业做体面的办公室文员,这种文员群体后来也成为港剧中最典型的上班族形象。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