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语课》:戏里戏外的“黑色幽默”(2)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片子唯一真实的波斯语单词
只知道一个波斯语单词的吉尔斯(冒名为“雷扎”)如何赢得科赫的信任呢?波斯语(也叫法尔西语)当时在欧洲是一种极为冷僻的语言,德国人根本看不懂用阿拉伯字母写成的那本波斯神话——当然吉尔斯也看不懂,但他冷静地用合情合理的借口掩饰了过去,自己是比利时与波斯的混血儿,只在家里说波斯语,因此看不懂书面语。当然,光凭那个“paapaa”也不会有人买账,幸好吉尔斯胡编了一段“波斯语”,才让科赫初步相信他是波斯人,留他在厨房工作,同时规定每天要“雷扎”教自己40个波斯语单词。
要不是《波斯语课》的片头就打出了本片根据真实事例改编的字样,观众或许会因此吐槽导演与编剧的脑洞了。与《钢琴家》根据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席皮尔曼自传改编的经历相比,这位吉尔斯简直就是在挑战“hard模式”了——又一个现实比想象更精彩的例子。
诚然,自创语言并非不可能。比如大名鼎鼎的托尔金就在《魔戒》里为中土世界创造了一大堆语言(精灵语、矮人语等等)。问题在于,托尔金是才华横溢的语言学家,而《波斯语课》里的吉尔斯(雷扎)只是一个普通的犹太青年。更重要的是,他根本没有时间!每天必须生造40个词汇,然后自己还要牢记于心,不能让人发现破绽。这实在是在刀口舔血。
在影片里,他确实差点出了纰漏,将(假波斯语的)“树木”与“面包”发成了同一个音。为此,科赫怒不可遏,全然不顾“两词同音”的辩解,几乎打算将吉尔斯活活折磨死了。谁知吉尔斯也是用心过度,弥留之际还在念叨自己发明的那些假波斯语词汇,如此一来,反而让科赫相信“波斯语”的确是他的母语,又一次放过了他。

《波斯语课》:戏里戏外的“黑色幽默”


吉尔斯险些被识破
假设剧情仅限于此的话,《波斯语课》或许可以作为一部出色的“黑色幽默”轻喜剧留在观众的印象里。但导演瓦迪姆·佩尔曼显然有着更高的追求。影片里一个关键情节是:科赫让吉尔斯抄写集中营犯人的名册,意外让后者获得了编造单词的灵感——那一个个人名,稍加变化,就成了“波斯语”。比如“Hillel”里的“il”就成了“我”(实际波斯语的“我”读作“man”)!正是这个情节,不但彻底合理化了吉尔斯教授“波斯语课”的可能性,还令影片蒙上了一层异样沉重的色彩。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