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青年:黑泽明逝世20周年祭(13)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到60年代末期,《红胡子》(1965)完成以后,黑泽明终于在巨大的市场压力下下定决心突破作家—作坊式的创作模式。黑泽明先是在1966年前往美国筹拍《暴走机车》,最终因与美国制片方意见不合而致计划流产,而后又于次年达成了与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合作拍摄《虎!虎!虎!》的计划,并于1968年开拍,最终又因为完全无法适应好莱坞的工作方式,尤其对制片方强势干预创作的惯例极度反感,最终放弃了《虎!虎!虎!》的拍摄。
1969年,黑泽明再求突破,与市川昆、木下惠介、小林正树组成“四骑士会”,策划共同创作,然而,这一计划最终也没能拿出突破性的成果。1970年,黑泽明重回作家—作坊式的创作模式,结果《电车狂》大败而归,直接导致了黑泽明自杀事件。
尽管晚年的黑泽明走出了困境,又创作出《德尔苏·乌扎拉》《影子武士》《乱》(1985)《梦》《八月狂想曲》(1991)《一代鲜师》(1993)等杰出作品,但是,这些创作活动始终没有能够真正意义上突破作家—作坊式的创作模式。这些创作能够得以实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包括弗朗西斯·科波拉、乔治·卢卡斯在内的一批黑泽明的崇拜者的大力支援,并非黑泽明真正实现了工业—市场式的创作。
可以说,1965年以后的黑泽明,是以流浪诗人的方式完成了最后的创作的。《一代鲜师》之后,黑泽明终于陷入了无片可拍的窘境,对于一位“从我身上减去电影将等于零”的电影大师而言,这样的处境无疑是最大的悲剧。
从另一个角度看,没有黑泽明毕生坚持的作家—作坊式的创作模式,也就没有特色鲜明的黑泽明影片。
《美好的星期天》(1947)中影片人物直接要求银幕外的观众鼓掌的惊人之举、《罗生门》中摄影机深入森林,直接对准太阳的大胆尝试、《用心棒》中真的建起一座小镇的布景方式,乃至于《乱》中将数十吨木材付之一炬,只为了不足十个镜头中能达成震撼的烟火效果——这种种实验和创新,在高度市场化的电影工业体系中难以想象。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