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青年:黑泽明逝世20周年祭(11)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在黑泽明离开哥哥黑泽丙午所居住的长排房回归家庭之后不久,黑泽丙午在伊豆温泉旅馆的房间中自杀,时年二十七岁。此时,正值有声电影全面取代无声电影的时期,而黑泽丙午的工作恰恰是影院“辩士”——为观众解读和说明无声电影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家。
黑泽丙午是逐渐失去阵地的“辩士”群体的一个代表,生前曾经为辩士的权益做最后的挣扎,然而,淘汰辩士的并不是掌握影院的资本家,而是日益剧变的电影本身,或者说,是不断前进的时代。
黑泽丙午自幼成绩优秀,深受父亲黑泽勇的疼爱和器重。黑泽明也非常看重兄长的才华,他回忆道,“哥哥在电影方面的修为,可以说是很高的。……只要他愿意,他一定可以在这一领域成名。……小学时代起,他就称得上出类拔萃的天才,但在报考东京府立一种名落孙山之后,厌世哲学就占据了他那聪明的头脑。”[7]少年时代的巨大挫折使得黑泽丙午几乎完全失去了令社会承认其才华的机会,加剧了黑泽丙午的叛逆性格和厌世思想。
同时,黑泽丙午又具有比同龄青年更锋锐特立的个性——很难想象,陆军学校教员的父亲如何培养出了狂热崇拜外国(尤其是俄国)文学的儿子。这一切使得黑泽丙午长期在压抑忧郁的情绪中成长。黑泽丙午的“人一定要在三十岁之前死掉,一过了三十岁就只能变得丑恶”的扭曲的死亡观念正是这种长期的压抑和忧郁的后果。
对于黑泽丙午而言,死亡是逃避这种永远无法消解的负面情绪的最好出口。在我看来,长期受负面情绪的重压,以死亡为最后的出路,以至于崇拜死亡的心理状态,不仅仅出现在黑泽丙午的身上。文学家太宰治曾分别在其二十岁、二十一岁、二十八岁、三十九岁时数度尝试自杀,是压抑的社会文化氛围与敏感叛逆的艺术家个性冲突导致的死亡崇拜的最典型、最极端案例。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