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通渭》与通渭诗歌解读(15)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我和郭建民因其父辈是同事而多了一层亲近。1980年代初期,我在通渭县委宣传部工作,他在县电影公司工作,电影票连着诗便构成了我们共同的业余时间,他珍视和善待生活的心态深深感染着我。后来在定西市文联一起工作,他成了我的领导。他怕因此碰伤了友情而时常小心翼翼。这种细腻的人生情感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再也找不到了。他老家在山西沁源,父母亲因是“西进”干部而长眠于通渭。通渭和沁源的山山水水在他泪水浸湿的眼眶中时常重叠。读他2010年深秋去沁源写下的《在山西沁源》,诗中流露出的那种原始萌发的,那种人性的精微鲜活,触痛了我脆弱的心房。他这样写到:
沁水之源一条血缘在我的眼眶里溢出若非那个西进的行囊命运该在这里站定儿时习惯的口音打湿了甘肃通渭我该在这条血缘的尽头祭奠我远离今天葬入通渭县的双亲
郭建民在1990年就能创作出《中国》这样优秀的诗歌,决不是偶然的,他有在此之前20年的创作积淀,具备了一个诗人雄厚的思想基础和扎实的写作技巧。《中国》发表后,郭建民进入了创作高潮期,先后创作发表了820首诗歌。2013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郭建民诗选》。从阅读郭建民的诗歌作品可以看到,诗歌已经超越了一般性阅读和审美的范围,已经超过了语言和修辞学方面固有的意义,诗歌作为一种精神和象征,将引领人们从纷繁杂乱的世界,走向一个更为理想的精神高地。诗人也因此而成为一个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元素和名片。我把种茂棻列在这个诗阵中,是由于他始终以自由诗为主要体裁进行创作,成功地吸收了传统民歌舒朗流畅的风格,深情的歌颂通渭、歌颂长征、歌颂这一方厚重的土地。他从关中平原走来,他的眼泪、他的笑容、他的青春都洒在了通渭的山山水水。
他是老师,他是校长,他更是一名背着 沉重的行囊但欢快的歌唱的诗人。他这样写到:“……小小山城留下太多的记忆/湾湾小河融满不尽思情/我寻觅着心中的诗句……“(《寻觅》)。张大发写格律诗,也写自由诗,他的《老毛笔》、《火柴》、《太阳灶》,还有《通渭一中校歌》,都在歌唱美好生活。王果于1984年在《诗刊》上发表了《红豆草——致王素香》的长篇叙事诗;孙守明在1983年10月14日《甘肃科技报》上发表了《申家山的路》的抒情诗,两首诗记录了通渭社会变迁的图景。董尉勤的抒情诗《家乡的思念》、《爱在冬天》,何宗乾的古体诗《游中林山印象》、《晨读吟》,孙国仁的近体诗《吟通渭城》,张怀卿的古体诗《通渭城八景吟》,张宝文的古体诗《平襄新咏》,张国藩的古体诗《碧玉怀古》,李盾的古体诗《归家感》,南炳青的自度曲《春》、近体诗《年前》等,把自己眼前的风景和脚下的生活梳成了深情的吟唱。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