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贺保号保福(2)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保福”一词,原指祭神求福的食物,即供奉在神前的祭品。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回谓:
他(孙行者)坐中间,点查香火:见李虎拜还的三牲,张龙许下的保福。
很明显,“许下的保福”就是许下的祭品。而国人的宗教观念,无论古今,都具有很浓烈的功利色彩,供奉祭品,许下了愿,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神明有所回报,也就是祈求者能够如愿以偿。所以,“保福”的引申义即等于“老爷保福”。至于“保福”为何读成“保”,说来话长。必须严正声明的是:笔者于语言、音韵学,是一个名实相副的门外汉,根本不可能像林伦伦兄一样著书立说,阐释潮语音变的规律。只能依据亲身经历过的生活片断,忆述如下,或许能为“福”字读成“贺”音提供些素材:
潮人逢年过节,家家都有做粿的习俗。二十多年前的除夕,外婆家要做鼠粬粿,退休在家的二舅父自告奋勇地负责调制豆沙甜馅。二妗(舅妈)知他多年未下厨房,不太放心,便问一声:
“会甜呀不?”(够甜吗)
二舅说:“妳家己试看。”(你自己尝一下)
二妗尝试后说:“好(读)好(读)。”(还好;还行)
二舅见舅妈加以肯定,心中好有自豪感,便开玩笑地学着舅妈的语气说:“噢,‘大舌(口吃)叫福嫂——好好’。”……
这段颇为风趣的对话,让我第一次了解到:潮语里面还有这么一句有关音变的歇后语:“大舌叫福嫂——好好。”从此亦知道“福”字由口吃者发音为“鹤”,与“贺”字很接近。
另一件事是一位多年居住于客区的邻居在闲聊时告诉我:“客家人称潮人为‘福佬’,意思是潮人大多从福建省迁徙而来,这其实是一种误会。潮人的祖先很多是古代从中州地区迁入,中州地区又泛称为‘河洛’”(即黄河和洛水),所以‘福佬’应称为‘河洛佬’,讲快一点又成‘河佬’。”
这位邻居所说的是否符合史实,此处不拟评论。但客家话中“福”与“河”字读音接近,却是不争的事实。潮州府中的大部县份历来都有“潮、客杂居”的现象,体现在语言方面,不免彼此交融、影响。是知潮语中之“福”读为,也许正是受客家话影响所致。
出土文物证实,早在大约8000年前,古潮州就有先民居住(学界认为是“百越”的一部分,姑且称为“原住民”)。有人群的地方势必结成社会,而社会交流的载体就是语言(其时尚无文字),笔者认为,这种语言就是潮语最早的母语。母语最大的特点是“极其顽固”且代代相传,如果环境不改变,父母说什么话,儿孙就说什么话,这就是时至今日,我们仍能单凭口音就知道对方是哪里人的原因所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外交流的逐步密切,特别是移民文化的渗透、融合,且随数量的不断增长,潮人的母语先后受到吴语、越语、楚语以及中原汉语等的重大影响,“不论是读音还是词汇,都表现出相当复杂的内容。”(参见林伦伦《潮汕方言词考释·绪论》)尤其是在“白读音”方面,由于时间跨度过长,母语的“顽固”,加上自觉不自觉地讹读、错读(如当今的“凉拌”读成“凉伴”;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