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的失误:假如北宋真有萧峰,根本用不着死(2)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原因有三:
一、乔峰生活在宋辽和平的年代,根本没有紧张的双边关系,更没有战争。
小说的时代背景大概在北宋哲宗朝(11世纪末)。这一阶段的宋辽关系基本趋于平和,而不是小说中描写的白热化状态。宋辽之间的战争都发生在北宋前期,“澶渊之盟”订立之前,距哲宗时代已有百年之久。
两国在1004年达成的“澶渊之盟”约定,“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并在边境开设榷场朝廷贸易。

金庸先生的失误:假如北宋真有萧峰,根本用不着死


“澶渊之盟”给两国带来百余年的和平,双方不仅能和平解决冲突和纠纷,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友情。比如宋朝会派人赈济辽国边地的饥荒;每逢重大节日,两国会互派使者前往祝贺,并互赠礼物;一国有“国丧”,另一方会遣使吊唁。宋真宗驾崩时,辽圣宗耶律隆绪(耶律洪基的祖父)“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1063年,宋仁宗去世,耶律洪基握着宋朝使臣的手,号啕大哭:“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
试想,近百年无战事的两个国家,又怎会像金庸先生说的那样,“契丹与汉人斗争很激烈”“民族矛盾很激化”的态势呢?

金庸先生的失误:假如北宋真有萧峰,根本用不着死


二、即便真有乔峰这个人,也很大可能在大宋平安地生活着。
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案例。
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契丹几万骑兵南犯,高阳关副都部署(都部署是战时前线最高指挥官)王继忠与大将王超、桑赞率部支援前线。契丹断绝宋军粮道,王超、桑赞胆怯,意图退军,王继忠独自与部下前往驰援,结果身陷契丹重围被俘。
后来契丹让王继忠给宋朝写奏章请和,宋真宗才知道王继忠还活着。宋朝采纳了王继忠的建议,与辽国罢兵议和,进而签订了“澶渊之盟”。真宗认为王继忠对两国议和有功,每年派使者出使契丹时,都要让使者前去看望王继忠,并赏赐茶叶、药物、金带、袭衣、器币等许多物品。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