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时空」龙江史话|漫谈哈尔滨的历史与文化(上)(7)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中东铁路修筑后,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后,哈尔滨云集了一大批俄侨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其中不乏久负盛名的演员、音乐家、美术家。他们以哈尔滨为第二故乡,执着追求,辛勤耕耘,或登台献艺,或甘为园丁,为中西文化交融,丰富哈尔滨的文化生活,培养中外艺术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电影是经哈尔滨传入的。电影是什么时候、怎样传入的?目前,国内传统的说法是:1908年,西班牙商人雷玛斯在上海虹口海宁路与乍浦路口搭建的虹口大戏院为第一家电影院。此结论有待商榷。史料证明,的第一家电影院,甚至第二家、第三家电影院均建于哈尔滨。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和经营,伴着列强在我国东北的勾结和角逐,外来文化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较早地传入了哈尔滨。1899年,即俄国中东铁路建设工程局迁移至哈尔滨的第二年,哈尔滨已经出现了第一台立式钢琴和第一张台球桌;1903年,即中东铁路全线通车的当年,哈尔滨已经拥有了178部电话;在老佛爷对汽车这种怪物还大为惊诧的时候,哈尔滨的街道上已经跑着法国雷诺厂生产的小轿车(其时速可达25千米),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它已经成为哈尔滨最早期的“的士”……
据载,早在1905年12月25日,潘捷列依蒙·瓦西里耶维奇·科勃采夫便在哈尔滨大街与石头道街(现中央大街与西十二道街)交角处——犹太商人萨姆索诺维奇的一座临街的房子内开办了第一家电影院——“科勃采夫法国电影院”。该影院址后来开办了惠康呢绒庄,20世纪80年代曾是龙江制鞋厂试销部,现已无存。“科勃采夫法国电影院”可容纳百名观众。当时的每张门票售价5卢布,人满为患时加卖的站票也要1卢布。每天下午四点至晚七八点钟连续放映三场。正常情况下,电影院日平均收入可达500卢布,效益相当可观。当时的影片很短,最长的一般也不超过15分钟。
1864年,潘捷列依蒙·瓦西里耶维奇·科勃采夫出生于俄国顿河河畔的罗斯托夫,在阿尔马维尔曾有自己的照相馆和小型的电影院。日俄战争爆发后,人到中年的他作为随军摄影师来到东北,战后留居哈尔滨,开办了第一家电影院。1935年7月26日逝于哈尔滨,在哈尔滨整整生活了30年。
潘捷列依蒙·瓦西里耶维奇·科勃采夫不仅是精明的电影院的老板,而且还是出色的照相师和电影摄影师,他被认为是俄国纪实影片摄影的先驱。他曾拍摄了1907年哈尔滨在药铺街(现中医街)举办自行车比赛的纪录片,记录下了1909年韩国义士安重根在哈尔滨火车站刺杀伊藤博文那震惊世界的一幕,还摄制了1910—1911年哈尔滨鼠疫那悲惨的景象和1911年俄国飞行机飞抵哈尔滨的资讯。他拍摄的很多影片曾在世界各国演映。这位被称为“俄国纪实电影先驱”的电影艺术家理所应当地在哈尔滨文化史、电影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上述记载在伪满洲国办公厅弘宣处1939年出版的《弘宣半月刊》中也得到了部分印证。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