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古人如何防疫?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三年来,全国上下乃至全球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抗击新冠疫情,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抗疫尚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古人是如何应对疫情的呢?
殷王武丁贞问妇婡患疾刻辞卜甲,故宫博物院藏。殷商人占卜:殷王的名婡之妇是否不会有疾病。
防疫历史,早已有之
纵观我国历史,很早就有和疫情相关的文献记载。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便有“蛊”“疾”等文字的记载。《周礼·天官·冢宰》中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意指疠疾在不同季节都有可能暴发,并且有专门的医生来进行诊治。《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说明当时对瘟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这些史料都表明,中国人很早就对疫病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知。
几千年来,人们对各种瘟疫的抗击始终没有间断,勤洗手、讲卫生,佩戴“口罩”,佩戴防疫饰品,设置专门的隔离房屋、专职机构等,都是疫情防控直接有效的措施。
中国传统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提到,抗御“疫疬”入侵的同时很重要的是“避其毒气”,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认为:“肺朝百脉,司呼吸”,“肺开窍于鼻”,鼻是人体重要门户。“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热传染病最先侵犯呼吸系统。《黄帝内经》还记录了完整的疫病防治思想,提出人们应该在发病之前加强预防,或者在发病早期及早治疗,治疗后防止复发。
古人懂得防疫之重,要以预防为先。中国是礼仪之邦,衣食住行,宴饮坐卧,礼仪无处不在,在古代传统礼仪中,也处处体现着古人的防疫智慧。

面对疫情,古人如何防疫?


▲武汉博物馆馆藏的“窃曲纹龙柄四足匜”
讲卫生 行沃盥之礼
其实勤洗手有很深的“历史渊源”,甲骨文中的“盥”字,就像一只朝下的手伸入水盆中。金文和小篆中的“盥”字表现更为形象,像极了双手捧水在盆中清洗的过程。
后来,人们意识到用流动的水洗手、洗脸更加卫生,于是用流水盥洗的器皿应运而生。在武汉博物馆,藏有一件春秋时期的“窃曲纹龙柄四足匜”,这件青铜匜造型似瓢,深腹圜底,前段有流,中部流槽阔长弯曲,后端配有龙形柄,口沿下端饰有精美的窃曲纹,底部则为四只龙形足,俯首曲体承载着器身,看上去魁伟而庄重。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