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洱:做一个比较清醒的写作者(16)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从郑州到北京
张英:你与李敬泽是怎么建立联系的?
李洱:我投稿不留底稿。编辑如果退了,就有,不退,就没了。最怕的就是,稿子没用又没退。如能收到退稿,会很感谢编辑。
有一天,我收到编辑部寄来的一封信,是《人民文学》的信封。我一摸,很薄,不是底稿。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我从收发室出来,在路边,在没人的地方,强迫自己冷静片刻,才小心撕开信封。信上写,我叫李敬泽,是《人民文学》的编辑,你的小说可能发表在第11期。你不要再寄给别的刊物了。任何时候来北京,请来找我。如还有别的小说,也可寄我一阅。
我盯着李敬泽的名字想,是老编辑吧。我和敬泽的名字,都容易给人造成错觉,以为是右派一代的人。给敬泽的小说是《加歇医生》,是《上海文学》的退稿。好多年后,金宇澄给我看了稿签,他对这篇小说很欣赏,写了一段话,周介人写的眉批,我们已发过写知识分子的小说,不宜再发。感谢《上海文学》把底稿退给我了。
这篇小说发表后,我给李敬泽又寄了一篇小说,叫《缝隙》。李敬泽又约了田中禾写评论,在同期一起发表的。
张英:这就与李敬泽熟了。
李洱:我刚好要去北京,就给李敬泽写了封信,约了见面时间。我住在中央音乐学院附近的小宾馆,李敬泽来了,说走,请你去蹦迪。迪厅名字叫JJ,第二天我耳朵里还有回音。
有一天,在他家里,我们讨论《缝隙》,讨论正冒出的一批青年作家。他给我看了《乔治·钦纳里之奔逃》。如果没说错,那应是“敬泽文体”的第一篇作品。
张英:是他调你来北京的?
李洱: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工作,是因为吴义勤。此前,莫言对我说,想不想到艺术研究院?我说好啊。那是陪马丁·瓦尔泽吃饭,莫言随口说起的,院长是王文章。莫言给王文章写了信,王文章说好,后来却没了下文。莫言又写了一封信,还给我看过。王文章说,既然要调李洱,我们干脆组织一个大的文学院,从每个省的青年作家中挑选。我一听,就知道这事悬了。后来,又差点去了中国人民大学。再后来,有天早上,我在北京参加《小说选刊》的活动,碰上了吴义勤。他们都知道,我爱人在北京,平时也常来北京。吴义勤问我,听说你要去艺术研究院?我说,可能黄了。他说,愿不愿来中国现代文学馆?我说好啊。
当天晚上,我就接到了作协书记处杨承志的电话,说书记处已讨论,同意你调入文学馆。本来很快就能办完,结果整整办了两年。说来可笑至极,教育部负责在电脑上操作调动手续的那个人出国了。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