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吓人”的招魂仪式为何延续至今,原因其实有点悲伤(2)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魂幡不见于古礼,考厥由来,则始而为重,继而为魂帛,终则由魂帛歧而为魂幡。”
引魂幡初时为重,后来用魂帛,再后来用魂幡。用三个木头或竹子,一个竖放两根横放交叉,挂一块布于中间。布的左边写死者生日,右边写死者祭日,中间写死者的姓名。

“吓人”的招魂仪式为何延续至今,原因其实有点悲伤


葬礼中的引魂幡
控制自己的去向,人们便希望通过“引魂幡”为亡魂引路,使他们不至于漂泊无依,早登彼岸。
招魂背后的“三股势力”
招魂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甚至现在我们仍可以在传统的葬礼中看到这种仪式。
如果说招魂只是古人愚昧的思想,为何可以绵延至今呢?纵观封建社会文化发展,我认为招魂的“背后势力”大致可分为民众意识、阶级礼教和宗教发展三方面。
杜甫《乾元中寓居同骨县作歌》之五中写道“呜呼五歌兮歌正长,魂招不来归故乡”。
这首诗凄凉沉郁,可以看出无论对古人还是今人,亲人的离去都是巨大的精神冲击,而招魂仪式为哀戚的情感提供了出口,为活着的人提供了寄托。
招魂不仅是民间百姓才举行的活动,自礼制盛行的周朝起,招魂就渐渐成为了区分阶级等级的象征。
《礼记》记载,招国君之魂用衮服,其夫人用王后之服;招诸侯之魂用朝廷任命时赏赐的礼服,其夫人则用世妇之命服;总之,招魂的衣物要符合死者的身份。
不仅如此,招魂的人数则依亡者的身份而定,招士人之魂是1人,招大夫之魂,通常是1-3人,招天子国君之魂,则有12人之多。
《周礼·天官·夏采》孔颖达疏云:“天子则十二人,各服朝服,而复于太祖之庙。”
在古代招魂的礼仪中,因为帝王尊贵,为君王招魂的人数最多,场面最盛大,仪式最齐备,都是其他亡者所不能比拟的。

“吓人”的招魂仪式为何延续至今,原因其实有点悲伤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