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哭古人,留赠来者——陈寅恪和他的《柳如是别传》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本文来源:运城新闻网」
赵战生
如果不是一部《柳如是别传》,人们很难把陈寅恪与柳如是的名字连在一起。两人相隔三百余年,一个是当代史学巨擘,国粹鸿儒;一个是明清易代之际的秦淮名媛、诗坛才女。
耄耋之年,且又双目失明,罹患足疾,先生何以苦苦要为柳如是作传?他在《稿竟说偈》里,一语揭开了谜底:“痛哭古人,留赠来者。”

一部皇皇八十万言的《柳如是别传》,全面考证、诠释了一代名妓的荣辱沉浮、婚变经历,彰显了其“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冰雪操守、家国情怀。作者以人明史,以史为鉴,给读者留下了诸多思考。
陈翁晚年失明后,历经十年炼狱,口述其旨,指明典籍,由助手笔录整理,完成巨著。弟子黄萱无限感慨:“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钩稽沉隐,以成此稿。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之气概。”
以教授、大师的身份,为出淤泥而不染的风尘女子作传,特立独行,惊世骇俗。嚆矢之响,始于北大教授刘半农。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和他的学生商鸿逵,就为曲线拯救北京的“侠妓”赛金花,写下了一时洛阳纸贵的《赛金花本事》。
《柳如是别传》熠熠生辉,为先生著作等身的书架,又新添了一枝清采,亦为大师营造的文化彩虹桥,涂抹了一缕新绿。

尽管陈寅恪的名字享誉世界学坛,如雷贯耳,但一般人还是知之甚少。由于大师辞世已半个多世纪,时过境迁,旧迹尘封,他的一切似乎都已淡化了。
值此盛世重文、国学如鼎之际,让我们回望先生的奋斗之路,重瞻大师的治学硕果,必然增识明道,大获裨益。
陈寅恪(1890—1969),字鹤寿,郡望义宁(今江西修水)人。祖父陈宝箴,官拜湖南巡抚,曾国藩称他为“海内奇士”。父亲陈三立,著名诗人,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膺“清末四公子”。夫人唐筼,系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
十二岁时,陈寅恪随兄就学于日本巢鸭弘文学院。后考取官费,先后进入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通晓十几种语言文字。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陈寅恪虽然遍履世界顶尖学府,却没有一张文凭在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心中只有学问,眼里没有文凭,不屑拿文凭蒙人混饭吃。

海外游学归国后,“一无文凭,二无论著”的陈寅恪,在梁启超的举荐下,受聘于清华大学新设立的国学研究院。时任该院主任的吴宓,称他“最为学博识精”。研究院实行导师制,他与名宿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齐名,并称“清华四大国学大师”。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