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世人,对《道德经》都存在很大的误解,有疑似后人加的内容(2)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古今世人,对道家都存在很大的误解,也可以说是道虫就像米虫一样,是祸害道家的,而表现出来的姿态,常常都是与儒家争锋“抢话筒”的不甘寂寞。那么我们再想一想,儒家是讲是非的“有为法”,但历史上却找不出儒家骂道家的;而道家是不论是非的“无为法”,可历史上非难儒家却喋喋不休。这种“德性”,怎么可能是真正的道家呢?
通常来讲,世间万法,境界越高,它的包容性越大、越平和,而不是反之。这一点从孔子对得学生、老子对待孔子的历史故事中也生动地体现出来。什么是道?道是一付清凉剂,真正的道风能令人洗脱狂躁,与世无争,身心清静。
再接着来,看看伪道家对这一段经文的谬解:“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不少研究老子的人凭对道家的直觉,认为《道德经》中的部分内容,很有可能是后世的伪道士加进去的,比如这里的“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一句,从前面的经文中推不出来。进一步而言,现在的《道德经》似乎存在两种重叠的语言生态──一种是原生态,圣人老子的;另一种是寄生态,后世道士的,从境界上、心态上、语气上仔细体会,我们能够感受出差别。这就好比假如在《论语》中搀杂了一点孟子语,并不难于分辨一样,即使我们没有读过《孟子》。

古今世人,对《道德经》都存在很大的误解,有疑似后人加的内容


那么我们再看“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几句。其实老子在此,只是说明了道的流变的自然过程,并没有扬道抑礼的动机。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嫡传关系和基因拷贝──失道而后德,为什么它一定是德?而不是别的名相或对应其它什么东西呢?
我们想过没有?如果说“道”是爸爸,“德”就是儿子。由此顺水行舟,又有“仁”儿孙、“义”曾孙、“礼”玄孙……它们来自同一条血脉。可是这样一种自然的变化,在伪道家的眼里,却扭曲变成了儿子是爸爸的变种、孙子又是儿子的变种……套用苏轼的话,这种反差也可以说是“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