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世人,对《道德经》都存在很大的误解,有疑似后人加的内容(3)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可以说伪道家对这一段经文的理解,几近乎鲁迅的“九斤老太”论,圣人老子,怎么可能与鲁迅彼此一般的见识呢?给鲁迅十个胆,他也未必敢跟老子玩弯道超车吧。
其实“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一段,《论语》中有多处与之相涉。
比如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那当然就是道、德、仁、义、礼一以贯之,而且唯有一以贯之,才是真正的和光同尘,假如抱道而亡,则是绝尘而去了。孔子又说“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伪道人哪里可能体会得出真圣人的圆融自在呢?孔子还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它说明礼的内核是仁。那么仁的内核当然就是德,而德的内核当然就是道。这样的理解多通畅,多顺气,多自然。

古今世人,对《道德经》都存在很大的误解,有疑似后人加的内容


尤其重要的是,礼、义、仁、德,都存在“逆向功能”,因为它们的内核来自于道,“一以贯之”。如果把它们当作固定的价值观念规范,就会肤浅地看成是不得已而求其次的流变。有诗云,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他身旁。。。所以礼、义、仁、德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借假修真”的回溯的心灵之旅,比如礼本身,就是一种逆向的努力──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己而礼复,复礼能仁归,归仁而德成,成德以合道。
儒家精神的灵魂是“成己达人”,从这样一个理路,我们才可能明白朱子的开悟偈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再如果我们从显微镜下来审视礼,就能知道礼之外用是果,礼之内修是因,礼的“借假修真”或者“知行如一”,有两个很重要的方面,一个是培养人的谦,一个是培养人的敬,这两个方面从深层讲都能够破除我执,小可以和众,大可以悟道,所以佛家云,头头是道。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的社会作用,在于化解纷争,化解矛盾,化解冲突,可偏偏两千年来的伪道人却大都喜欢兴风作浪,念念不忘与儒家高下争锋,不见有半点老子门生的影子……儒家入世,相当执念,但至少它的理想是持两用中的;道家出世,清静无为,那么它的精神又怎么可能愤世嫉俗、刀走偏锋呢?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