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反法西斯电影的求新图变(3)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喜剧与战争片的对接,属于类型的跨界融合。或许这正是当代战争片能够长盛不衰,持续繁荣的秘诀所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的创伤正趋愈合,心灵的痛感也在减轻。战争片与其他电影类型的跨界融合,已成当今世界电影寻求创新突破的最佳着力点。于是,我们看到了战争片与奇幻、童话融合的《潘神的迷宫》(2006);与儿童片融合的《穿条纹睡衣的男孩》(2008);与儿童片、喜剧片融合的《乔乔的异想世界》(2019)。更有甚者,还有战争片与惊悚、恐怖,甚至无厘头等类型风格混搭融合的《死亡之雪》系列(2009-2014)、《弗兰肯斯坦兵团》(2013)和最近的《战争幽灵》(2020)等吸睛指数爆棚的奇葩类型。有人曾把电影的已有文化积累比作一个圆圈。今天电影人所要做的,就是尽力把它的边界向外拓展,为电影创作寻求更多的可能性。
而类型的跨界融合,正是驱动电影边界不断外扩的一只引擎。
跳脱类型模式,突显电影艺术的个性化和创作思维多样性
好莱坞类型片遵循的是一种类似福特汽车流水线式的集约化模式。它总是为消费者提供某种完美且固定的消费套路,如同为电车行驶铺陈轨道,以此来避免市场上脱轨翻车的潜在风险。在西方文化背景中,这一套路还暗合着一种所谓“圣经故事”的叙事原型,擅长把任何战争中的敌我双方转换成正与邪的终极对立;或者将正义一方的主角塑造成从恶魔手中拯救苍生的创世英雄。凝聚套路是为了简化思维,方便消费。可是,久而久之,套路本身也会演变成为创作上的刻板模式和思维禁锢,束缚和阻滞电影人拓边创新的艺术尝试。因此,跳脱类型模式,突显电影艺术的个性化和创作思维多样性,也就成为当代世界反法西斯影片求新图变的另一法门。电影大师大卫·里恩的《桂河大桥》(1957)即为此例。尽管影片也是取材于二战史实,在主题上延续了大师一贯关注的东西方文化碰撞的美学旨趣。
它不仅让影片获得了一种文化反思的价值取向,也使其风格被烙上了一种作者电影特有的 “签名”式的个人印记。
20世纪50-80年代,这种“去类型化”或者说“作者化”趋势在国际影坛渐成显学,相继出现了《士兵之歌》(1959)、《伊万的 童年》(1962)、《铁皮鼓》(1979)、《莉莉玛莲》(1981)等被人们归为“艺术电影”的革新之作。战争片也因此挣脱了好莱坞商业类型的枷锁,从“英雄拯救苍生”的原型套路中解放出来,在文化、哲学、政治意义上被赋予了一种深刻的现实批判性。近年来,为人们所熟知的《无耻混蛋》(2009)、《缄默的迷宫》(2014)和《金衣女人》(2015),就是沿着这一“去类型化”“作者化”方向划出的一道道延长线。《缄默的迷宫》和《金衣女人》都属于欧美有识之士面对二战和排犹历史所做出的批判性反思。前者呼吁当代德国社会应该勇敢地拆封记忆,直面不堪的历史,主动去承担战争遗留的司法和道义责任;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