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反法西斯电影的求新图变(5)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电影科技的日新月异必然带来战争片创作上的美学嬗变。不久前上映的一战影片《1917》(2019),以数字后期模拟而成的“一镜到底”,为观众设立了一个假定性的在场视线,让他们跟随剧情中的两个小兵,渐次穿越前沿阵地,深入敌营纵深,与角色共同经历战场上的紧张不安。相较于侧重叙事魅力和性格铺陈的传统电影,这部影片的“一镜到底”显然更聚焦于为观众营造一种逼真的“沉浸式”体验。或许它不太在意对人物复杂性格的深度挖掘,也不太看重剧情结构的精巧细腻,它的目的就是要将观众深度推入剧情的“在场”,让他们与角色毫无间距地分享生死一线的战地氛围。它直接诉诸观众的感官体验,而不像传统电影那样致力于对观影者理智与思辨的引导与唤醒。有学者因此为之命名“体验力电影”,并将其视为是流媒体时代大银幕电影自我救赎的一场“感知革命”。
这场革命也悄无声息地发生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2016)与二战题材的《敦刻尔克》(2017)等影片的幕后。李安之所以甘冒巨大的商业风险,也要尝试以120fps高帧率和4K、3D技术来拍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照他自己的话讲,目的就是要引导观众改变观影的态度:让他们从银幕外的观看者,变成剧情的直接参与者。在观众与银幕之间,不再有“我”与“他”的距离,让传统电影“主观”与“客观”的界限,在高度逼真的视听效果和感官体验中消弭遁形。《敦刻尔克》导演克里斯托夫·诺兰也表露出与李安相似的美学企图,为了这项伟大的实验,他不惜抛弃传统电影好不容易建构起来的成熟叙事经验,而不再向观众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也不诠释角色的来龙去脉,甚至将对白也压缩到极为简约的寥寥数语。在诺兰手中,传统电影线性叙事的时空结构,就像一堆被儿童拆散又重新堆砌的积木。
他让不同的时空彼此重叠,让剧情互相交叉,让镜头视线万花筒般地千变万化。其目的就是要让银幕外的观众脱离21世纪的观影环境,重新回到20世纪40年代的纷飞战火中去。
也许会有人抱怨诺兰的电影过于颠覆,而他的态度却十分明了,让《权力游戏》和《纸牌屋》这种以故事见长的剧情去统治电视和流媒体吧!把影院和巨幕留给“纯粹的电影”。照我们的理解,诺兰的意思是说,如同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一样,包括反法西斯电影在内的战争电影也要借助电影科技的进步,以它自身独有的影像语言和视听魅力而成为传统影院放映的坚定捍卫者。
(作者石川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来源:文汇报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