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丨“西洋”与“大西洋”是一回事吗(2)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明代中期,越来越多的西洋人来华贸易,中国人对“大西洋”有了更为具体的认知。嘉靖十五年(1536年),文士黄衷编写的《海语》一书就记载了一种名为“酴醾”的花。据传,此花盛产于大西洋诸国,娇艳美丽、芬芳袭人,可与中国的牡丹相媲美,是香料的主要原料之一。
明代中期,各类史志中开始频繁出现“西洋”“大西洋”等地理名词,但究竟指向何处,依旧语焉不详。直至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中国人才开始对西方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1601年,进京觐见的利玛窦向万历皇帝进呈了《上大明皇帝贡献土物奏》,并自称“大西洋陪臣”。“陪臣”一词本为地方诸侯朝见天子的谦称,利玛窦作为外藩来朝,借此获取明廷的好感。这时,在明廷的官方文献中首度出现了“大西洋”一词。万历四十年(1612年),传教士庞迪峨、熊三拔在奉旨翻译西文《世界图志》时,曾两次上疏万历皇帝,亦自称“大西洋陪臣”。为了方便称呼,明人多将“大西洋诸国”称为“西洋诸国”或“泰西诸国”。
随着西洋人的纷至沓来,“欧逻巴”一词被广泛提及。崇祯三年(1630年),由澳门进京的葡萄牙炮兵统领公沙,就自称为“西极欧逻巴沿海国土人”,他向崇祯皇帝解释,欧逻巴在大西洋之境。崇祯十年(1637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在《西方答问》一书中,记载了中国地方官员与传教士之间有关“西洋”地理的对话。地方官问道:“贵邦名称,以前从未听过,不知道与中国相距多远?”艾儒略解释道:“我们总的名称为欧逻巴,在中国的最西面;因为太靠西面了,故以海而命名,谓之大西洋,距中国约九万里之遥。”
在传教士的介绍下,明人已知晓欧罗巴是大西洋的一部分。但是,素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人,自然不习惯在中国以外还存有个“大”西洋之地。为了更易被中国人所接受,传教士多以“西洋人”自称。同时,拗口的欧罗巴也被简称为“欧洲”。
16世纪以后,欧洲人的足迹开始遍布全球,而且善用科学的地理知识绘制更为精确的地图。明末之际,在传教士的影响下,中国部分精英仕宦也开始“睁眼看世界”,由李之藻和利玛窦共同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就是杰出代表。
从现存的《坤舆万国全图》中,我们更为直观地了解了明代人眼中的西方世界。他们将印度洋北岸一带称为“小西洋”,将葡萄牙以西的广阔海域称为“大西洋”。如果说此前中国人还将“大西洋”作为陆海兼具的地理概念的话,随着《坤舆万国全图》的流布,“大西洋”开始逐渐泛指海洋,而“西洋”则指以欧罗巴为中心的广袤欧亚大陆。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