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区的天》和刘西林(4)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素材溯源
《解放区的天》能够风靡全国,首先是适应了当时的形势。在毛主席《讲话》的指引下产生的优秀作品,反映了解放区人民欢欣鼓舞的心情。
而载歌载舞的秧歌也正是一种适合的表演形式。
无论是延安的陕北秧歌,山东秧歌,还是冀中秧歌,同属汉族的北方秧歌。各地所扮演的人物,道具(彩扇,花伞,手帕等)大同小异。广义上讲,作者老家一带的高跷,竹马,旱船,什不闲儿等民间表演艺术,都属于秧歌。当地俗称“扭秧歌”,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时演出,以欢庆和祈求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秧歌的演唱主要由锣鼓打击乐和热烈的唢呐伴奏,唱词也会即兴创编。这种民歌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口头即兴创作,再经过无数人在历史中不断加工改编的艺术,它体现了传播中的集体智慧。在地域环境,风俗方言,人员流动变迁中,而产生变异性。从《解放区的天》能够很快在全国流行,也可以看出民歌作为另一种语言,有着被认可后的广泛传播性。
《 解放区的天》的音乐产生于流行于河北沧州东南部一带的民歌《十二月》。两者在音乐上相差无几。沧县,南皮与盐山交界的地区历来兴盛于载歌载舞的民间传统艺术,如《盐山武术扇》《南皮落子》《花狸虎》以及各种秧歌。在如春节等重大节日,农村的父老乡亲便聚集一起,兴高采烈的敲起锣鼓,穿上彩服,连唱带跳的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十二月》便是演唱的曲目之一。同样的曲调,演唱十二段歌词。
这首歌曲属于汉族典型的五声音阶,宫调式。前两句为完全重复,接下来尚有羽调式色彩。歌曲的后半部分完全是轻巧的衬字。风格明朗活泼,速度轻快,节奏密集紧凑,16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为主。短小的结构,易记的旋律锣鼓的气氛,让人们能充分的表达欢庆的愉悦心情。特别是《解放区的天》采用了齐唱和轮唱的演唱形式,歌声产生了此起彼伏的效果,旋律简洁而不单调。更能表现人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胜利的恢宏场面。
也像其它民歌一样,随着时代的变化,唱词会不断变化,曲目的名字也会改变。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全国进行所谓民间艺术《十大集成》时,沧州搜集到的与《十二月》同样的旋律,名称是《十个字》,每段歌词用一个字引出很多历史人物。而《十个字》又被作为《花狸虎》的音乐使用。

《解放区的天》和刘西林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