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的悲歌》:从非虚构文学到电影(3)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在男主人公的所谓“上流生活”中,故乡小城作为一个阴影和制约的元素一直存在着。电影讲述了万斯在学校中的不适,并交代了早期家庭教育带给他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影片将原著中相对松散的叙事进行了集中化处理,当下发生的事情和历史之间的因果关系,十分直接地建立起来。
原著中的因果发生在一个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当中,电影要有效叙事,就必须将这一切浓缩在一个更紧密的时空里,转化为在电影叙事时间单位内视觉上能够呈现并被观众感知的东西。这部影片的导演是曾经创作过《美丽心灵》《对话尼克松》《阿波罗13号》的朗霍华德,是一位有经验的电影导演。影片的戏剧化提炼,当然仍然遵循了原作品中叙事的逻辑,但也颇有一些虚构的戏剧化情节。比如,在小万斯被外婆从母亲有点堕落的新家中召回来后,由于没有对他家来说过于昂贵的计算器,就去偷窃并被抓住。外婆适时施以教育,小万斯仍然桀骜不驯,但后来他发现外婆只能领取免费的福利餐,且自己舍不得吃都给了他的时候,他忽然懂事了,开始做家务、写作业,打工赚钱。这个偷窃的情节是电影里才有的,原著中并不存在。这无疑为电影主人公的转变提供了一个契机,一个戏剧化的过程。
所以说本片的创作,从剧本设计到影像传达都十分好莱坞化。但是它对于万斯命运的解释,仍然过于简单化了。
另外,原著中所强调的社区问题——到处都是不正常的家庭,影片仅仅用了几个远景拍摄下来的隔壁的争吵来表达,显然并不能真正说明问题。电影版《乡下人的悲歌》的观赏愉悦还是有的,但是它必然地简化了事实。所以美国的影评人也认为,《乡下人的悲歌》应该拥有一部更好的电影。
关于《乡下人的悲歌》的争论
《乡下人的悲歌》原著中还强调了主人公被军队教育所强烈塑造的过程:万斯去了伊拉克,但是没有上前线,而是负责当地社区工作的联络并当上了媒体联络人。在这里他得到了历练,修正了心态,学会了“希望感”,改变了在老家山区“我什么都控制不了”的习得性无助感。他用自己的收入帮助外婆购买了每月300美金的医疗保险。他的心态和才能逐渐向好处发展。当他去了耶鲁的时候,他发现这里的学费其实比一般学校更便宜,因为有很多助学金。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反思,认为阿巴拉契亚山区的白人工人阶级过于悲观而且不思进取,他们还正在推动一个“将一切失败都归结于政府和社会的文化运动,这场运动至今仍然有大量的人追随”。万斯认为人们应该停止抱怨,我们自己才是罪魁祸首。政府希望用神奇的政策来帮助乡下人,其实很多公共政策在帮倒忙,问题在于在这里的人们缺乏一些道德和行动上的“完美的示范者”。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