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背后的中国史:普通话,到底是怎样诞生的?(9)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雍正强令福建人、广东人学习官话,推动了满族式汉语的广泛传播。
在雍正看来,推行作为共通语的官话,是构建大一统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满汉民族斗争的语境下,语言也成了民族和阶级斗争的工具——对此,太平天国运动时期(1851-1864),作为广东客家人出身、说着一口古老汉族雅音——客家话的洪秀全,就指斥满清推行满族式汉语“是欲以胡言胡语惑中国也”。
09
但是民族语言融合的潮流逐渐成型,到了19世纪,随着德意志、意大利等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从德国到意大利,再到日本,都在努力建构一种民族共同语。
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去日本考察学政,发现日本已经在全国普及了以东京话为标准的国语,吴汝纶深受启发,回国后就提出希望以北京话统一全国语言,并定名为“国语”。
在吴汝纶提出这个想法以前,清朝的“国语”一直是满语,所以吴汝纶的建议也遭到了强大阻力,但鉴于时代风雨欲来的不利局面,为了构建统一性帝国,1909年,清朝正式下令将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官话改名为“国语”,但还没来得在全国范围内实施,1912年,清朝就正式灭亡。
尽管从元朝定都北京以来,北京话的雏形大都语就已开始出现,但随后历经明清两代的变迁,北京官话也融合了南音和北音以及满语、蒙古语、回语等诸多语言特征,对于清末时期未能完成的国语统一运动,民国政府也接棒进行了努力。
1913年,民国政府召开“读音统一会”,准备确定“国音”的标准,会议期间,有代表提出,作为深受蒙古语、满语和回语影响的语言,北京话虽然是汉语的一个分支,但是北京话在被少数民族语言侵蚀后,古汉语中的全浊音和入声等发音都消失了,最终会议投票决定,在以北京话为基础的老官话中,杂糅进古汉语的入声和尖团音等发音,以此来解决北京话无法押韵古诗词、与古汉语相去甚远等问题,这也就是著名的“老国音”。
但作为现实中没有人使用的语言,按照古汉语标准设定的“老国音”没有实际语境,人们根本无法自然的说出口来,这就使得1913年通过的这门“老国音”成了一门“死语言”,尽管如此,由于取消入声会打乱中国传统诗词的格律和降低古文的节奏感,主张在国语中保留入声的力量仍然相当强大,但作为反方,反对者则主张应该尊重现实,使用实际有人使用的北京话作为新国音。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白话文的广泛兴起,传统诗文逐步失去了过去独霸文坛的地位,在此情况下,1924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决定放弃“老国音”,改为以北京语音作为“国音”的标准,这也就是“新国音”的由来。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