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如何振兴(9)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特别是要着力彰显乡村独特的人文意蕴,传承、改造、提升乡村独有的守望相助、孝老爱亲、耕读传家等优秀精神特质,“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36]。
( 三) 要在城乡文化互动中提升乡村文化的地位
中国现代化进程 “后发外生”的特点,迫使中国难以完全摆脱参照西方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发展模式的 “路径依赖”。长期以来,中国乡村及其文化被许多人视为亟待改造的落后对象,甚至被视作阻滞中国现代化的累赘和包袱。然而,乡村巨大的体量、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等,决定了乡村理应被视作一个有着独特价值、相对独立于城市的文化单元和发展单元。在乡村及其文化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今天,只要社会意识和普遍心态中仍然存在疏远乡村、矮化农民的潜意识,“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乡村文化振兴”等理念就难以真正焕发感召力。要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彰显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的独特价值,让乡村真正摆脱相对于城市工商业文明的边缘的、次要的、虚化的、从属性的弱势地位。
毛泽东的思考和探索启示我们: 乡村文化振兴的宣传引导阵地不应局限在乡村,乡村文化的发展不仅应当依靠农耕文化优秀资源的传承、发展、提升,而且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尊重,有赖于城乡文化的良性互动; 有特色的、有活力的乡村文化和良好农民形象,应当成为引导全社会关注乡村、尊重乡村的文化力量,成为城市化、工业化条件下乡村凝聚文化认同、凸显独特魅力、赢得社会尊重的有力手段,真正让乡村话语在主流人群和主流文化中获得与其重要性相匹配的地位和影响力。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来源:《现代哲学》2020年第5期)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08页。
[③]《毛泽东文艺论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63页。
[④]同上,第53页。
[⑤]参见罗嗣亮:《现代中国文艺的价值转向——毛泽东文艺思想与实践新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146—148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90页。
[⑦]《毛泽东文艺论集》,第77页。
[⑧]同上,第278页。
[⑨]《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3页。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