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如何振兴(7)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这些典型故事和先进事迹不仅在 “农业战线”上备受瞩目,而且在工厂、学校、部队、机关等广为传唱。在这场规模空前的热潮中,乡村文化逐渐形成不同于工人 ( 科学精神、为国争光、“三老四严”等) 、部队 ( 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三八作风”等) 等其他文化主体的独特气质,憨厚朴实、勤勉顽强、坚韧不拔、奋进向上、开朗乐观的社会主义农民形象历史性地站在社会舞台的中心,并与工人、军队等文化主体建立了某种互动互鉴的对话关系。乡村、农民的精神尊严和文化主体性得到进一步加强,乡村文化在全社会的关注度和话语权达到空前高度。一定程度上,这也是毛泽东至今仍得到农民群众崇敬和怀念的根本原因之一。
尽管有特殊的政治动因,但毛泽东大力推动乡村故事的社会化传播,使乡村价值、乡村故事成为“比学赶帮”的活跃参与者,说明乡村价值理念、乡村先进事迹绝不是乡村内部农民群众的 “自说自话”,而是有可能、有必要加以挖掘和宣传,使其跃出工农城乡二元樊篱,在乡村之外的社会生活其他领域产生鼓舞乃至教育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毛泽东还亲自写诗宣传乡村典型。例如,两首 《七律·送瘟神》歌颂了乡村干部群众努力消灭危害困扰乡村已久的血吸虫病的事迹。他还表示这两首诗是 “宣传诗”,“略等于近来的招贴画”,在宣传乡村健康防疫工作方面可以 “聊为一臂之助”[32]。又如,《七律·到韶山》也以豪迈遒劲的笔触,向全社会讲述了乡村的巨大转变和 “遍地英雄”的崭新面貌。这些描写乡村、讴歌农民的诗作广为传唱,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对提振农民“精气神”、促进乡村精神面貌提升的作用是超越时代的。
五、当代启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战略的今天,乡村文化建设的内涵较之毛泽东时代无疑更丰富,乡村文化的发展进步不仅关乎乡村、农民的生存状态,更关乎全民族的精神面貌和中华文化的前途命运。考察毛泽东关于乡村文化的战略谋划和探索,对于乡村文化振兴问题当有所启示。
( 一) 应充分理解乡村文化振兴的紧迫性
面对积贫积弱导致的精神状态上的自卑和被动,毛泽东将重塑农民精神面貌和实现乡村文化现代化放在彻底变革乡村社会的历史高度进行考察。他大力倡导文化大众化,主张引导农民群众创造性地运用乡村本土文化素材,注重传承改造提升乡村价值,并大力促进乡村故事的社会化传播。历史地看,毛泽东的这些努力为重建乡村的 “精气神”,扭转乡村精神面貌上的落后、被动的固化形象,革除中国封建文化的种种弊病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