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如何振兴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摘要】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在乡村宣传思想工作和文化建设等领域有丰富的思考和深入的探索。他促进新文化的大众化价值转向; 以本土文化资源促进乡村文化内部凝聚整合; 传承发展提升乡村文化的价值品格; 注重讲好乡村故事,提高乡村社会的文化地位。毛泽东的这些思想和实践启示我们,应充分理解乡村文化振兴的紧迫性,必须讲好乡村故事以彰显乡村文化独特价值,要在城乡文化互动中提升乡村文化的地位。
近年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时代课题对 “三农”宣传思想工作和乡村文化事业提出更高要求,而百余年来中国乡村的变迁轨迹和当前乡村社会特别是精神文化领域面临的诸多问题,更凸显了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既是一个当代命题,更是贯穿近百年来党领导中国乡村现代化事业的长期主题之一。回望历史,毛泽东在实现乡村文化振兴问题上有着可贵探索,其中的精神内核对今天乡村文化振兴仍有借鉴意义。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始终将思想文化问题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内部的一个问题加以谋划和解决。他认为,中国乡村和农民实际上蕴藏着自我解放的巨大潜能,但要使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投身革命和建设,就必须从根本上扭转中国农民涣散、被动、冷漠的精神面貌,使农民群众从思想文化上振奋、自信起来,从而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毛泽东振兴乡村文化的思想和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促进新文化的大众化价值转向
总体而言,近代以前的中国文化传统是站在封建精英主义立场上居高临下地蔑视农民。虽然历来不乏 “民本”“重农”等思想,甚至在名义上 “民意”即 “天意”,但本质上民众仍然被视作供封建士大夫驱遣的被动、无知的 “群氓”,在文化上身处边缘和 “暗角”。这种价值取向若得不到根本扭转,中国乡村乃至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就不可能真正走向 “现代”。对此,毛泽东指出,必须革除封建旧文化对农民的压迫,提高农民的文化地位,并强调先进文化必须为农民群众所欣赏和掌握才能起到鼓舞和引领的作用。基于此,毛泽东系统表述了对新文化的设想,指出中国的新文化应是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①]。“大众化”成为中国共产党追求的文化目标。
为了实现文化的 “大众化”,自延安时期开始,毛泽东始终亲自指导新文化的发展实践。在思想层面,他将 “为什么人”的问题作为一个 “根本的” “原则的”问题,鲜明地提出新文化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他从 “为群众”和 “如何为群众”两个方面阐述新文化的大众化品格: “为群众”意味着新文化应当为全民族中 90% 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②]; “如何为群众”意味着知识分子应当在价值立场和工作方法上实现深度转变,深入人民广阔的社会生活这个 “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③]中, “由一个阶级变到另一个阶级”[④]。在他的提倡和努力下,旧文化的丑化、矮化农民倾向被根本否定,农民成为新文化的主人,近代中国文化在理论设定上实现具有深远意义的 “价值转向”[⑤]。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