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如何振兴(4)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其次,发掘乡村文化资源,促进群众性文化事业,引导群众自我宣传、自我教育,增强乡村文化主体性。乡村文化能否取得实质性的发展进步,取决于能否从农民群体内部激发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势能,充分发挥农民参与文化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较之自上而下的政治整合和思想教育,植根于乡村土壤、贴近生活实际的乡村内生的群众性文化事业更具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文化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毛泽东一方面要求文艺工作者要 “下乡找农民”[17],另一方面强调在农民的日常生产劳动中蕴藏着许多优秀文化素材,较之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它们往往因更符合农民的接受能力和客观需要而更有生命力。因而,毛泽东大力倡导农民群众充分挖掘生活化的内容,进行加工创作,同时大力开展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新文化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比如,他充分肯定农民 “不但是好的散文家,而且常是诗人”, “民歌中便有许多好诗”[18],中国新诗歌的发展出路“第一条是民歌”[19]。
1958 年,毛泽东在全国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 “民歌运动”,意在动员农民自发挖掘乃至创作民歌来彰显英雄气概,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鼓舞。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各地群众性文化活动都活跃起来,不少地方群众性剧团、舞蹈队、标语漫画组、板报组等普及到乡镇,故事会、农民文化节等也兴办起来。有些地区的农民能够 “自编自唱、人人开口”,甚至出现了 “无处不见诗,无人不唱歌”的踊跃气氛[20]。尽管当时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比较粗糙,但农民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话语中实现了自我组织、自我教育,在 “自己演、演自己”的过程中对乡村文化增强了自主性、自信心、自豪感,乡村社会的 “精气神”逐渐凝聚起来,农民那种被动、怯懦、 “感觉事事不如人”的文化心态也得到历史性的扭转。
三、传承发展提升乡村文化的价值品格
价值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一种文化要立起来、强起来,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凝结和贯穿其中的价值观的生命力、感召力。要彻底扭转乡村、农民的落后精神面貌,就必须重塑乡村文化价值品格和价值追求,清楚地表达新的时代条件下农民应当崇尚什么、乡村应当提倡什么、未来乡村应该是怎样一幅图景,并充分发挥这些价值观念的教育引导作用。从毛泽东的相关思想和实践可见,他在主张科学改造小农意识落后性的同时,注重对农民文化性格中的优秀品质进行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改造和诠释,使之成为引领和感召乡村精神面貌提升的核心价值观念。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